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

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

ID:44720343

大小:29.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6

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2-1816:38:49摘要:主要阐述了皮革长霉的原因、危害及霉菌种类,介绍了皮革防霉的措施,皮革防霉剂的种类、评价方法,并从使用性能、协同和增效作用、抗霉性等方面,对国内外皮革防霉剂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皮革防霉剂的研究方向。前言:皮革发霉一直是令制革厂家头痛的问题,随着皮革制品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我国皮革出口量的逐年增加,消除皮革霉变的问题就越显突出。防止皮革霉变的方法很多,但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方法还是添加防霉剂。用于皮革防霉的防霉剂产品的种类繁多,大多数制革厂使用的防霉剂也是有效的,但是,一般都会对人类、动物、环境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或

2、危害,而且大多数的产品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目前还不存在没有缺点的防霉剂。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许多现在还广泛使用的皮革防霉剂可能会被限制使用,因此,有必要研究性价比好、毒性低,环境更易接受的皮革防霉剂。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系统地论述了皮革长霉的原因、危害及霉菌种类,介绍了皮革防霉的措施,皮革防霉剂的种类、评价方法和国内外皮革防霉剂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一些皮革防霉剂的研究建议,以供参考。1 皮革长霉的原因、危害及霉菌种类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通俗名称,意即“发霉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比较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它们往往在潮湿的气候下大量生长繁殖,长出肉眼可见的丝状、绒状或蛛网的菌

3、丝体,有较强的陆生性,在自然条件下,常引起食物、工农业产品的霉变和植物的真菌病害[1]。霉菌在皮革上的生长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第一,皮革含有霉菌生长的营养源。众所周知,皮革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加工产品,其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质和脂肪,在皮革的加工过程中还加入了大量的动植物油脂、无机盐和矿物质,以及酪素等物质[2-4],这些都是霉菌生长所需的良好营养源。第二,空气中大量霉菌孢子的存在。这些霉菌孢子随风而飘,随遇而安,一旦它们落于皮革之上,由于可以获得丰富的营养,极易生长繁殖[5-6]。第三,皮革的加工过程和储运条件,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7]。霉菌生长的温度、湿度和pH值范围很广,适宜生长的温度

4、为25~35℃,相对湿度高于75%,pH值一般在1.5~11之间,最适pH值为60左右。在制革加工过程中,如浸酸、鞣制、复鞣和涂饰等,皮坯以及成革都处在酸性条件下,而且,皮革的多孔性结构吸湿性较强,其含水量较高(成革的含水量一般在14%~18%),因此,在我国南方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皮革及其制品极易长霉,在北方亦同样有霉变的可能。而对蓝湿革和皮革成品,储运过程中闷热和潮湿的环境,也为皮革的长霉提供了有利条件[8]。通常,霉菌在皮革加工的以下几个阶段生长[9]:①浸酸皮;②铬鞣蓝湿革;③染色革坯;④植鞣革坯;⑤植鞣液;⑥皮革成品。根据霉变机理[4-5,9],霉菌对皮革内的一些营养物质

5、,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其它有机化合物作用,同时分泌相应的酶,如纤维素酶,淀粉酶、脱脂酶等,把较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再通过细胞膜的吸收、传递,并经过一系列的合成代谢,转变为自身所需的各种生命物质。于是,皮革内的营养物质在不断被分解的同时,霉菌不断增长繁殖,随着霉菌数量的增大,进一步加速了皮革的霉变。同时,霉菌生长过程中分解营养物质而生成的“废物”,或者是代谢活动中的分泌产物,如色素,可能会对皮革产生再侵袭,影响或破坏皮革的质量。最后,在霉菌大量繁殖时,由于菌体本身的聚集和堆积,形成的异物会造成纤维间隙的通道堵塞。具体而言,霉菌对皮革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6、[10-11]①皮革上色素的沉积,即色斑;②染色、涂饰的不均匀性;③油霜的形成;④浸酸皮上的某些霉菌对皮纤维有降解的作用;⑤对皮革物理机械性能,特别是强度的破坏。一般来说,革表面轻度霉斑的菌苔可以擦去,仅影响皮革的外观,使皮革的粒面失去光泽;而严重的霉斑有可能使皮革粒面霉变、肠裂,不仅影响皮革的外观,而且显著降低皮革的物理机械性能,严重影响皮革的销售和使用性能[12]。皮革上霉菌的种类,随皮革的种类和所处的气候及环境条件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在国内,马振瀛报道[13],曲霉、寻麻青霉、产黄青霉、绳状青霉桔青霉、拟青霉、木霉、根霉、毛霉等为主引起的;湖南、江西、广州则以黑曲霉、黄曲霉、烟曲霉、桔青

7、霉、圆弧膏霉、根霉和毛霉占优势;而四川以杂色曲霉、黄曲霉、棒曲霉、白曲霉、斜卧青霉、瑞氏青霉、拟青霉、交链孢霉、木霉、镰刀霉等为多见。吕绪庸[14]等在上海和成都取样分析,得到11种霉菌,分别为:黑曲霉、杂色曲霉、烟曲霉、西氏曲霉、球毛壳霉、腊叶芽枝霉粉落霉、灰绿曲霉、黄曲霉、构巢曲霉和放线菌。刘彦等[3]分离纯化取自广东的霉变蓝湿革,得分别为:黄曲霉黑曲霉、青霉、木霉、粉落霉和赤霉菌的霉菌。在国外[6],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