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ID:458956

大小:4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08-04

上传者:U-944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文献综述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研究背景和意义国际上旅游业发展势头总体趋势可归纳为“亚洲迅猛,美洲平稳,欧洲趋缓,非洲起步”。旅游供给与消费都在迅猛增长。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供需矛盾开始突出,竞争日益加剧,国际旅游学界和旅游业界普遍认为世界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旅游业新时期,具体说来就是:旅游需求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将取代标准化产品;旅游供给、分配趋于高度灵活化;全球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来获得发展。不可否认,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旅游大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初具但效益不理想。从产业规模看总体上数量已经足够,从投资规模看我国旅游业发展已进入中期,正向着边际效益逐步增长阶段迈进,但组织化(集团化)程度不高。其次,管理经验初步具备但不成熟。通过20年发展旅游业的实践我国旅游业管理渐渐正规化,主要表现为旅游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渐渐完备,旅游业管理体系渐渐完善,但有还有亟待改进之处。第一,旅游业的常规管理有疏漏之处。旅游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质量不理想;旅游业的收费管理基本成熟,但宰客现象仍时有出现;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日益完善,但从业人员素质仍不理想。第二,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存在不足之处。旅游规划管理逐步规范,但仍不完全到位;旅游企业宏观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但仍有大量失控现象存在。当前大城市的旅游饭店特别是高星级饭店明显过剩,集团化的进程不理想,旅行社的“小、散、弱、差”表现十分明显。第三,旅游市场秩序管理逐步规范,但问题较大。我国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杀价竞争厉害,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旅游饭店业的经济效益要想积极应对发展壮大旅游业,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做到可持续发展,一整套完备的管理运营机制必不可少。然而现在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十分盲目,无法做到科学发展。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衢州地区旅游行业的现状及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探讨如何提升衢州地区旅游吸引力,进而提出衢州地区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之道。6 所以本文研究如何摆脱发展瓶颈,发展适合本地区的旅游业的显得尤为重要。其结论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对症下药。有利于衢州旅游业在未来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衢州的城市品牌形象。希望本文为衢州地区旅游行业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而中国内地旅游行业的繁荣不过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我国的旅游业在1978年才正式作为一个产业列入国民经济,短短十几年里就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总体来说,中国在旅游产业化的道路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比较注重旅游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理论研究,二是多学科的共同关注。众所周知,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必须要有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通过旅游经济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旅游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旅游的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和发展中国家旅游研究和发展中国家旅游研究发展阶段理论研究等四大维度来剖析国外的理论研究现状。(1)旅游经济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经济乘数理论是评价旅游对促进接待地经济发展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手段。在70年代以后的一个时期中,这个理论思想成为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英国学者阿切尔和沃恩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先后独立地分别在英国格温尼德和爱丁堡的洛辛安地区对旅馆等的旅游收人作了调查,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十分近似的结果,验证了旅游经济乘数效应的实践意义。同时他们还运用旅游经济乘数理论调查并研究了这两个地区不同类型住宿业的就业状况,在直接、间接和诱导就业三种就业乘数效应方面取得了可靠的数据,验证了乘数理论在就业现象中的作用。(2)6 旅游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英语国家社会学对旅游现象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旅游者的自身作用,包括动机、行为方面的研究;旅游者与接待地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旅游系统的研究;旅游的影响研究。在这个时期中社会学家考察过的具体问题有:社会改变的机理与形态,旅游对接待地社会影响的理论和衡量模式,主客关系变化的心理和行为因素道德导向与卖淫和犯罪等问题,此外还涉及旅游与宗教、语言、社会保健等问题。在此思想指导下,国外学者认为,社会学和人类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主导学科。同时,两者的结合,给“旅游人类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3)旅游的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旅游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迅速,已经有了一整套这方面的文献。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有特纳主编的《持续环境管理》和另一本由克拉克和孟合编的《生物圈的持续发展》。前者从社会科学的范围讨论环境的持续发展问题,后者则从自然科学的观点讨论这个问题。环境质量与持续发展旅游的环境质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既与资源的管理有关,更全旅游事业发展的速度有关。国外在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保护中,主张尽量减少参与性的活动而改为观赏活动。持续发展的概念源起于70年代国外经济发展涉及合理利用资源和生态平衡以利于长期开发的需要。旅游对环境和生态影响引起广泛注意后,持续发展概念引人了旅游发展研究,应用于制订发展战略、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持生态平衡等问题。(4)发展中国家旅游研究发展阶段理论研究。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旅游发展分阶段发生变化。施伦克和斯梯维格运用罗斯托的5阶段理论考察国家旅游的发展后,认为国家的旅游发展与整个国家工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欧美学术界的观点,这个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最终将重复欧美发展旅游的历程。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见解,少的分为3个阶段,多的分为6个阶段。2.2国内研究现状很多专家学者也在结合多年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内旅游业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从诸多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1)张海鹰、王永洁的《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研究》(1998.3)一文,分析了旅游业的特点,同时对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做出了概括,如促进经济发展、对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提出了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2)李志飞的《旅游开发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联动效应及开发模式研究》(2001)一文,则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区域环境、区域经贸合作、区域民族文化、区域人口就业的联动效应,提出了发展可持续旅游业、观光农业旅游、实施“科教兴旅”战略和吸引民间投资、开发大众旅游等四个区域旅游开发的新型模式。(3)厉无畏、范家驹等人在《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战略研究》(2007)6 中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的驱动模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及打造整体目的地三个办法来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同时提出“跳出旅游来谋划发展”,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三大目标来进行转型的目标定位。(4)麻红晓、罗世伟的《三峡库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2006)一文指出,三峡库区给库区带来了滚滚财源,使库区的旅游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有力地促进了库区经济的发展,并认为库区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库区经济的发展,较好地以个案的形式,分析了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5)徐惠蓉的《发展城市旅游业,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现代化》一文,认为在21世纪,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发展旅游业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现代化中,体制障碍较小,有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和区域经济现代化。应该利用一切条件,发展长江三角洲旅游业,提升长江三角洲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竞争力。谧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个案研究,普遍认为:发展旅游业,可以提高区域竞争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可以提升当地的形象;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毫无疑问,这些研究基本上没有从历史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关系作出分析和探讨,而这正是本文所要尽力解决的问题。(6)魏小安的《中国旅游发展大趋势探讨》(2007)认为中国旅游发展30年,面临整体转型问题,这是旅游业下一步发展的主流。他认为中国旅游业要实现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业转向复合型旅游产业、从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从经济产业转向社会产业三大产业转型,并提出旅游的经济功能在减弱,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环境功能在提升。魏小安研究比较深的是宏观方面的转型,而在地方或区域如何实现转型以及地方政府应如何在转型中发挥作用则阐述较少。(7)张辉的《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2005)认为对于一个产业来说,经济转型或者产业转型不仅要受到社会经济制度、运行机制的影响,同时要受经济发展周期以及产业发展阶段的决定,中国旅游产业的转型,正是这两种因素运动的结果。他提出中国旅游产业要从“点线旅游”体系转向“板块旅游”体系,实现运作方式上的重新调整;旅游产业发展要从单体企业组织转向链条企业组织,实现旅游市场组织结构的调整;旅游产业发展要从一地经营转向跨地区和跨国经营,实现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旅游产业发展要从观光产品为主转向观光产品、度假产品和主题产品共同发展,实现旅游产品形式的转型6 3研究结果评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旅游业是中国未来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对国家经济发展重要作用。中国以全新的开放姿态,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爆发点,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积累上,与国外旅游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看好,这也凸现了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的衢州地区的旅游业起步发展是以观光旅游为特征,以国内旅游为载体,以主要旅游景区为依托,以团队线路产品为运作方式,以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尽管目前仍有着较好的区位、交通、产品、客源市场优势,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克服发展中的瓶颈,通过必要的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促进旅游产品的整合与重组,扩大旅游发展空间,推进以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为特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实现衢州地区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参考文献[1]刘住.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查尔斯•R•格德纳,J•R•布伦特•里奇.旅游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王健民.旅行社产品经营智慧[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5]宋子千.旅行社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6]孙宗虎,肖书民.旅行社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7]马文•塞特龙,佛瑞德•德米科,欧文•戴维斯.饭店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罗伯特•C.刘易斯,理查德•E.钱伯斯.饭店业营销领导[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肖江南.旅游信息管理[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0]贾鸿雁.旅游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1]王瑞刚.城市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12]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3]谢春山.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14]王琼英.中国旅游产业潜力评估模型与实证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5]杨树.旅游供应链竞争与协调[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16]胡德翠.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时空分布及市场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17]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18]张文著.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 [19]洪文文.中国黑色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9.[20]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21]杨伟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22]汤春琳.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江西理工大学,2009.[23]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4]高玲.旅游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2009.[25]田纪鹏.我国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8.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