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

ID:45901728

大小:52.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9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_第1页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_第2页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_第3页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_第4页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  一.知识论的语境和问题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和“科学”这个术语一样“知识”一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我们的历史记忆和已经习惯了的语境中“知识”可以作为美德(柏拉图)可以作为力量(培根)可以作为权利(福科)还可以作为统治(控制)(后现代)在我们已有的历史所赋予的知识系统中“知识

2、”一词总是与文明、进步等正价值意义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的增长与进步中我们享受着由于“知识”而对自然、社会、乃至人的生存的把握所滋生的自由的愉悦但是今天的我们当在为“知识”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而惊叹的时候又不得不为“知识”带给人类的不可持续的生存状态而烦恼我们虽然自称已进入了“知识”的时代但却又留恋着老庄哲学绝圣弃智而“无为”的睿智在“知识”中我们生活着、存在着我们知道我们的存在离不开“知识”但面对“知识”对我们的精神及存在状态的控制却又显得无奈这就是当代的我们在“知识”语境中的尴尬遭遇(这里已经有了知识论悖论的影子)对此我们不得不对“知

3、识”的传统和经典意义产生怀疑“知识”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被质询的姿态进入了我们的问题域;“知识”从以往既有的不证自明的预设神案上被请进了世俗法的庭审法堂“知识”本身成了被“知识”询问的对象(这是知识论悖论的一种表现)因此如何从我们的现实存在出发去看待“知识”的可能根据如何评价“知识”在历史中的是非功过以及探究“知识”对我们存在的意义已成为今天的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话题这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知识论问题所以然的历史境遇如果从文化民族主义或文化守成的立场上来看待知识和知识论问题可以看到作为科学和对象性思维意义上的“知识”一词并不是我们的本土原创而是在

4、近代历史中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德先生、赛先生进入我们的话语体系的虽然在我们原有的话语体系中有“知”也有“识”所谓“知”是“知道”的知如“乾知大始”《易传·系辞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所谓“知”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的知;“识”是“多识鸟兽花木之名”、“转识成智”的“识”虽然对知、识有“德性所知”和“见闻之知”之别但在根本意义上“知”与“识”仍是指人在心性与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对天人合一之道的体悟和把握是内敛的直觉把握不是外求的逻辑归纳演绎所以这种意义的“知”与“识”就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具

5、有明确形式规定的知识在这个话语体系中还有与知识相近意义的“绝圣弃智”的“智”但这个“智”往往与“慧”相连这往往标示着一种生命意识所以“智”与“知识”在意义上也还是有距离的可见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知、识、智、慧都不是在对象性思维中对对象的把握而是反身观照的以内化为特征的心性修养和生命意识因此在本土话语中一直就没有形成对对象进行把握的、具有形式规定的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论传统所以我们谈论的知识与知识论问题就很难在本土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寻找到依据和答案而只能是在西方的话语圈中说话这是我们讨论知识论问题的基本的文化背景和言说语境如果说“知识”现已成

6、为我们那个“被抛入”的存在背景或生存境遇是我们不得不或必须面对的话题并且如果我们只能将“知识”一词限定在对象性思维的意义上来考察的话或者说将我们所使用的知识一词还原到它所源出的西方话语圈内说话那么我们就可透过人们对知识的宗教式的依恋以知识固有的“”的叙述方式对知识的存在进行发问和解析这种发问和解析既源于人类本有的知识欲望和本性同时也源于对我们自身存在状态的关注和自觉所以这种发问是我们从既有的知识条件出发对知识本身的发问实际上这也就是知识对知识本身的发问从此视阈出发来看待知识论问题就是对知识的存在状态和存在的可能发问应该说我们所说的“

7、知识”一词在我们已设定的语境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知道”另一个是“告诉”“知道”是真理问题“告诉”是理解问题这样我们对知识的发问也就是要找到对“何以知道”与“如何理解”问题的解答方式我们应该并且只能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来梳理关于知识、知识论的可能和不可能的问题以及在知识论中对我们的存在背景与生存境遇有意义的问题⒈在汉语文化中“知道”中的“知”在先秦的诸多文献中就已出现(如前文所述)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显然这里的“知”就是确定“是”与“否”即:知其所“应知”和“能知”的而“不应知”和“不能知”的则

8、不去“知”这里的“应当”和“能够”是指社会纲常、伦理秩序和道德、心性修养而不是外在的自然对象所以汉语文化中的这个“知”就显现为内敛的特征“道”从文化考古学的角度看有秩序、规则之意所谓“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范蠡《国语》)在古代是“以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