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ID:46085939

大小:61.1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_第1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_第2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_第3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摘要:在我国致力于全面落实《人才规划纲要》的攻坚时期,大学设置的专业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偏低的现象凸显。在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前提下,先后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了解被试者的专业认同状况;选用迄今为止使用最为广泛的测试工具之一——MBTI,对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人格测验;最后,发现大学生的个体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度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关键词:MBTI;人格类型;专业认同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36030引言目前,

2、我国政府致力于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人才兴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大学无疑是向社会输出专业优秀人才的摇篮。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超出2000万人,专业的选择与未来的择业息息相关。但由于我国大学专业设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不匹配的现象严重,人才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MBTI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良,在西方发展较为成熟,且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最新的M版木引入了项目反应理论(IRT),利用0分数反映类型偏好的清晰度,评估技术有较大的提升,且被广泛应用于团队建设、生涯设计、

3、教育学习等领域。MBTI在国内研究数量较少,JL应用有限。罗正学、苗正民等(2003)、杨慧芳(2004)、唐军(2002)、唐薇(2003)等利用该量表对部分领域的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发现了各自较为集中的人格类型。此次研究以高信效度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和专业认同测试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的关联性做详细的变量分析与综合研究,深入挖掘两者之间潜在的关系,以此为依据建立一套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可以冇效评估的人格-专业匹配体系。该研究一方面能够丰富与拓展国内MBTI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的相关理论

4、,使MBTI这一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性格测试工具在国内得到进一步认可,另一方面帮助解决备受社会关注的专业选择及就业指导问题,为大学生专业学习、职业指导乃至政府、高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国内以往对专业认同的研究基本为外显调查,受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等外显因素影响较大,尤其在被试有所顾虑的情况下,在了解个体真实想法方面略显不足,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本次研究选择不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专业类型包括文科类、理学工学类及医学类,以求研究的普遍性与广泛性,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1研究方

5、法1.1研究对象本课题对200名来自不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193份。其中文科类131人,理学工学类51人,医学类9人;男生81人,女生112人。1.2研究工具1.2.1MBTI人格类型量表本研究采用的是由蔡华俭等依MBTI-M型版本修订的中文版,该量表共93道题,由46道短句题与47道词对题构成,均为二择一迫选题。该量表经试测,证实信度和效度良好,尤其结构效度极佳。1.2.2专业认同自编问卷(1)文献查阅与访谈。查阅专业认同相关文献,国内学者对冇关高等学校学生的“专业认同

6、”内涵的定义偏向于自我认同或自我发展。安芹、贾晓明认为专业认同包含有四个维度:对专业的了解或认知;对专业的态度和情感;积极学习专业的动机及其引起学习的行为;由以上维度而产生的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效果。张田、孙卉也认为专业认同包含有三个维度:认知;情感;持续。认知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情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屮获得的心理上的安全和情感愉悦满足,持续是由内在情感上的愉悦满足而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王顶明、刘永存认为专业认同属于“社会认同”。对来自不同专业的50名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对专业认同产生影响的因素

7、主要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专业课程的安排、师资力量、社会对其评价、就业前景等方面。根据访谈结果,设计问卷,进行测试,其屮初测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二次测试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通过SPSS17.0进行信效度分析,并修改,得出正式问卷。(2)因素分析。初测结果显示,题项可归为六个因素,因素1贡献率达18.85%,因素2达12.41%o因素3达11.55%,因素4达6.92%,因素5达6.73%,因素6达6.54%o由此可以看出,因素1、因素2、因素3贡献率较高。根据初测结果,对题项进行

8、修改与删减,再次进行因素分析。(3)信度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可得到的结果见表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