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李旭光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李旭光

ID:46113223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李旭光_第1页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李旭光_第2页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李旭光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李旭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贵州省徳江县煎茶中学李旭光高一学生普遍反映“物理难学”,原因是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教学要求都冇了一个突变。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方面,整个初中物理力学特点是内容肤浅,涉及面很窄,介绍直观现象多,抽彖概念少;介绍静态的多,而变化的少。主要是以识记为主,教学上要求不高。而高中力学是重在定量研究,内容特点是直观形彖少,抽象的多;静态的少,动态变化的多。主要内容是用识记的知识去分析和研究问题。数学上也从代数运算变为矢量运算。这些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抽象,以知识

2、的转化,能力的转变,耍求的提高,会给刚踏进高中门的学生带來很大的困难。下而就高初屮物理教学衔接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一、处理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1、利用知识上的“连接点”木章的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图示等内容,学生在初屮已学到了-•些零星的知识,它们恰好是本章知识的“连接点”,我们应从这些“连接点”延伸出去,使新内容成为学生已有知识的门然拓广,学生门然不会感到陌生,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2、填补知识上的“简断点”曲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缘做,在教学内容中存在着许多和学生已冇认识相脱节的“间断点”

3、。它们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要扫清这些障碍,就必须在教学中填补好知识上的“间断点”。例如,上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知识认识不够熟悉,就对这部分数学知识作了必要的复习和讲解。在例题分析时,不仅要注意分析物理过程,而且还要对数学运算作比较详细的分析板演,以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拓宽知识的“深化点”冇些知识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但作为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基本技能,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拓宽。例如有关“滑动摩擦力的知识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而高屮要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使他们

4、懂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二、处理好思维能力上的衔接高一物理教材比初中物理教材有较高的台阶,要求学生有相当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屮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基本上处理经验型阶段,而11善于形象思维。刚进校门的高一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实施这一章教学时,应尽量地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1、重视学生自己概括出正确的结论思维的基础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个人的经验有时并不科学,以致从这样经验出发

5、会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误入歧途。例如在分析光滑斜面上卜•滑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其中有学生说,物体除了受重力和支持力以外还受卜•滑力的作用。犯这个错的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经验一一“必须用力推车,车才能前进”。因而他们认为在物体的运动方向上必定冇一个力。如果就事论事地纠正上例中的错误,那么他们以后还会出现内似的错误。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分析几个具体问题。使学生明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每一个力必须能说出施力物体。这样不仅从根本上纠正了错误,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2、重视用实验完成出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从物理学科的

6、特点出发,尽可能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或亲眼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学生能从生活在、生产、实验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以至获得结论,加Z幻灯、图表、模型、微机等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抽象思维形象化,以达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目的。3、重视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我们说要注意思维能力的的衔接,还包含着另一层涵意,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假设、分析、推理、论证等高一级思维形式,这是提高罗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我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办法。一方面举例说明,从具体的例了说明如何进行思维

7、活动。另一方而,如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捉岀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引导学生在分析、判断两个接触物体间有无弹力时,对比较复杂的首先假设存在弹力,由此会出现什么结果,再与原题条件比较,是否有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又如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也可以这样去分析。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就逐步走上止轨。三、处理好教学要求上的衔接某一单元的教学要求的确定,除了依据大纲教材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要求过高、过低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必须:1•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在新课教学过程屮,教

8、师应拿握各阶段的教学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一步求成。初学某个概念或规律时,就想使学生达到“高考”要求是不可能的,首先应打好基础,然后再滚动提高。例如: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分析、求解力学问题的关键,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对受力分析要求一开始不能太高,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些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它冇待丁•以后逐步深入地掌握。又如静摩擦力的教学开始时要求也不易过高,不要在“相对运动趋势”上多费时间和精力,待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