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育)卖炭翁

(精品教育)卖炭翁

ID:46135417

大小:1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精品教育)卖炭翁_第1页
(精品教育)卖炭翁_第2页
(精品教育)卖炭翁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教育)卖炭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卖炭翁》说课稿凤泉区实验学校刘冬韫一、说教材《卖炭翁》是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中的第二首诗歌。《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之一,本课为节选。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用叙事的手法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怨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及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语言朴实,通俗,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诗歌紧紧围绕着“同情弱者”的主题塑造形象、铺陈细节、表情达意。由此可见“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高度浓缩的典型性,这首诗歌作品具有细读和超越的广袤教学空间。二、

2、说教法和学法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为此,我选定“以读为本、以思为核、以情为魂”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用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升华认识情感。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悬念法、情境再现法和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养成“眼到、口到、心到”,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三、说教学过程:读是进行语言训

3、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与表达、意蕴的品味与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的。基于此,本课安排以下几个读的环节,并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1.情境悬疑“启”读教师首先讲述对联谜语故事《缺衣少食》,接着出示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齐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这时,故事的凝聚力和诗句蕴涵的巨大悲愤,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许多疑问“为什么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那么痛苦?是他们不勤劳吗?他们的劳动果实哪儿去了?”等等。而这也正是揭示文本主旨的关键问题,学生的质疑直击中心,未成曲调先有情,

4、课文的学习在最初就有了高度和深度。2.自主释疑“导”读这部分通过多种方式的初读和译读,广泛搭建解读文本的平台,能促使学生利用学法,自读自悟。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诗意,为下一步的细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3.还原本源“细”读细读文本要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课有一个中心词“可怜”,教学时可以以它为点辐射及面:4.深化情感“美读”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美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妙不可言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的心灵相通。”本诗的美读立足于和文本人物及诗人的对话,层层递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