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历史学毕业论文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ID:46402315

大小:8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3

历史学毕业论文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_第1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_第2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_第3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_第4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学毕业论文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毕业论文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姓名:2014年6月25日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摘要:中国宰相辅助制度起源于夏朝、商朝,终止于明朝。封建最高统治者既耍手握大权又要享受做皇帝的乐趣是丞相制度存在的必然依据;处理国政,不可能没有辅政机构,辅政机构也不可无人主持,也就是说相职不可废除,但相权要受到限制。然而來自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为了使自己及其后代能永远独揽大权,从而废除了沿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木文对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宰相制度的特点和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做了简要的阐述。关键词: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废除原因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商代

2、,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宰相的具体名称,各朝大都不同,冇“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尚书令"、“中书令,,、“侍屮,,、“尚书左、右仆射,,等等。历代屮,除辽代没有以宰相作为正式官名而仅作为通称外,其他朝代具休名称则因时而异。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皐帝和参谋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冇“百官之首”Z称。处理国政,不可能没有辅政机构,辅政机构也不可无人主持,也就是说相职不可废除,但相权耍受到限制。削减相权,使相权不能掌握在一二人之手,同吋还要使他们既受到制约又受到监督。宰相机构参议辅政制就是应此而出现,而H不断完善。

3、一、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丞相Z名始于秦”。[1]秦朝正式建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则成为屮央行政体制的首脑。秦王嬴政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同为宰相Z职位。刘邦建立西汉后,仿照了秦朝的制度,发号施令的最高机关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所构成。到了汉武帝吋,为了防止权臣专政就将政务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皐帝裁决国家大事,询书台便成了皇涪的机要秘书处。“文常以后,太尉并不常置,而至武帝时起,丞相地位虽高,权力则逐渐缩小,皇帝常常通过内廷保管文书的尚书署亲口裁决庶政,有时更给宦官以'中书令'的称号(宦者为中人),也使他们与闻政务"。

4、[2]“从昭帝时起,在皇帝年幼不能处理国政吋,每用重臣、外戚,加上'大司马'、'大将军'或别的头衔来领尚书事。到成帝时,尚书署的首长尚书令用士人(以往是宦官),而署也渐以'台'来代替"。[3]东汉的宰相冇上公、三公。上公为太傅及执政将军;三公分为太尉、司徒、司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既有公官也有省官,而且在此时初年公官多省官少,及至末年则省官多而公官少显示出这是一个由公官向省官过渡的时期,也是两种宰相相互交叉设置时期二[4]三国以三省长贰为宰相者,只冇蜀国的尚书令;而晋、南北朝以三省长贰为宰相者,除尚书令外,仍有屮书监、

5、屮书令、侍中及尚书仆射等。省官为宰相者既增,则公官为宰相者就相对减少,演变到了隋唐,则尽以省官为宰相,公官便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时期,建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新体制,其中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度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宰相制度的进步和进一步发展。三省的职权界线划分不明显,因为“隋代虽置三公,以官高不除。其秉国均者惟内史纳言,而诣书令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5]具体来说,三省虽然同时参加运传,但是三省的权力核心却在尚书省。唐代的宰相制度,是在沿袭了隋朝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与政事堂制度密切相关,是一项宰相集体议事决策

6、的重要政治制度。自贞观之后,中书舍人“五华判事二[6广中书省职权渐重,中书令于定敕之前,多提前于政事堂议论”,[7]于是政事堂地位日渐提高,成了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屮央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枢密院,地位上升迅速,与中书门卜•平分秋色,参与国家大政。后梁建立后,把枢密院改为了崇政院,崇政史不出宦官担任而是由皇帝亲信大臣担任。到后晋、后周时期,又重设枢密院,枢密使管理机要,虽次于宰相,但权倾内外。宋代的中枢机构和设官大多沿用唐制,但机构的职权有很大变化,与唐代体制大不相同

7、。宋代中央实行中书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制。“宰相中地位最高的兼昭文馆大学士,称上相,次兼修国史,再次兼集贤殿大学士。V9]“开国之初,宰相副相的设置没有定数,宋人洪迈说,太宗以降,颇以二相二参为率[10]即通常两位宰相两位参知政事。仁宗至和年间,文彦博、刘沆、富弼三人为宰相,仅用程戡一人为参知政事。“太宗末,吕端独相,路中舒、王化基、李至、李沆四人人参知政事,这些情况是比较少见的。"[11]神宗元丰五年,改革官制,以尚书令之副——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徽宗政和中,蔡京以太师总领三省,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

8、,少宰兼中书侍郎"[12]。“北宋钦宗靖康元年末,乂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413]“南宋孝宗乾道八年诏依法制,以左右丞相代替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并恢复了参知政事之名"[14]。从此以后,直到南宋灭亡,宰相的名称就再也没改变。由少数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