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ID:46423544

大小:7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3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_第1页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_第2页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_第3页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_第4页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教育心理学论文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述评傅绪荣摘要:孝道一直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价值和德行。以往对孝道的研究主要是人文学者的关注焦点,但随着心理学本土化的推进,对孝道的硏究逐渐受到心理学者的关注。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岀发,简要的回顾了孝道的内涵、孝道的形成、孝道的变迁和孝道的主要研究取向等研究成果。本文的最后针对目前的硏究现状,对研究进行简要评述和展望。关键词:孝道本土化心理学1•引言传统中国以孝立国,孝道(filialpiety)—直是诸道德中最重要的德行[1]。《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篇)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的文化,而孝道可以说是

2、中国家庭文化的核心[2]。孝道指的是子女要为父母提供无条件的赡养和情感支持,包括照顾父母、尊重和顺从父母、提供经济支持以及感恩和感激父母等内容[3][4]O孝道一直是儒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中国人潜在的内化了这样一套思想观念。前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当代中国人的意识中,孝道依然是很重要的价值和德行。对孝道的硏究一直是人文学者非常关注的领域,也取得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他们一般主要从应然的角度而不是实然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与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是显著不同的。目前从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孝道的研究相对缺乏,但目前这种状况正在改变,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3、,这必将有力的推进孝道的科学硏究。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独特观念”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下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十年,在心理学本土化的浪潮推动下,港台学者率先对中国人的孝道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硏究成果。受到港台学者的影响,内地的心理学者也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孝道的研究。本文从孝道内涵、形成、变迁和研究取向等方面对以往心理学领域的孝道研究进行简要总结和评价,以期对后面的实证研究有所助益。2.孝道的内涵和结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孝道的内涵和结构作了研究。杨国枢从社会态度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特殊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孝道可以分为认知层次(孝知X

4、感情层次(孝感1意志层次(孝意)和行为层次(孝行)四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孝知、孝感、孝意和孝行四个分量表。通过编制量表测试,因素分析之后,得到了中国人孝道的内涵: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和护亲荣亲四个成分⑴。在此基础上,后来他们使用f更加具有整合性的框架将前期的研究成果包含进来。对孝道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前人的硏究结论常常是矛盾的。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孝道具有二元性,从而提出了孝道的双元性架构。孝道主要包括两种成分:互惠性孝道(包含尊亲恳亲和奉养祭念亮的成分)和权威性孝道(包含抑己顺亲和护亲荣亲两个成分X前者基于人际相互性原则,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报"和〃亲亲"原则,其产生于人性中的

5、善良情感本质,人彳门做出的孝道行为处于自愿;后者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尊尊〃原则,其产生于社会角色规范和对阶级制度的顺从,具有约束和强制性,个体出于外在压力遵守孝道⑸。前述硏究成果都是港台学者针对港台中国人所做的硏究,作为孝道文化的主发源地——大陆的孝道与此有什么差异?近来大陆学者对孝道的内涵也做了这方面的探索”范丰慧和汪宏等人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分析和开放式调查(大陆被试),经因素分析发现中国人的孝道内涵主要包括养亲尊亲、护亲荣亲、顺亲延亲和丧葬祭念等四个成分。经与杨国枢等人的研究结论相比较,他们认为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孝道同宗同源,结构相似⑹。3孝道的形成总体来说,对孝道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探讨

6、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孝道形成的社会文化与历史根源(主要是人文学者探讨的问题)。中国传统社会以农立国,人们需要在土地上精耕细作才能维持生存。因此家庭的作用便显现出来,家族的保护、延续、和谐变得至关重要。晚辈对长辈孝顺服从、传宗接代、奉养父母等必然成为社会提倡的一种意识形态(孝道)[l]o徐复观则认为孝道的形成与传统的政治制度有关。还有人认为孝道的形成与中国发达的家族制度有关⑺。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探讨孝道被内化为个体内在心理品质的角度来看(主要在心理学领域),杨国枢认为孝道是在早期不断的亲子互动中渐渐学习得到的,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1]。Cheung等人认为家庭氛围是影响

7、孝道形成的重要变量,孝道形成于孩子对与父母亲密的互动而形成的同情式理解[8]。李琬予和寇认为孝道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在养育子女阶段,父母依据其家庭模式的要求塑造子女的自主意愿,子女的自主意愿又进而影响了其孝道信念的形成;在父母年老阶段,个体所在文化的代际互惠模式塑造了亲子的孝道期待和信念;亲子关系的变化,调整着亲子间孝道观的内容及影响方式[9]。李启明和徐海燕使用多元心理现代性量表和多元心理传统型量表(取自杨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