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_中观_微观——中国哲学史教学范式新探

宏观_中观_微观——中国哲学史教学范式新探

ID:46665181

大小:8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6

宏观_中观_微观——中国哲学史教学范式新探_第1页
宏观_中观_微观——中国哲学史教学范式新探_第2页
宏观_中观_微观——中国哲学史教学范式新探_第3页
宏观_中观_微观——中国哲学史教学范式新探_第4页
宏观_中观_微观——中国哲学史教学范式新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宏观_中观_微观——中国哲学史教学范式新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宏观•中观•微观中国哲学史教学范式新探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宏观概括;中观解析;微观展开[摘要]在宏观层面找到中国哲学口身的基本问题,解决讲中国哲学史“中国性”不强的问题;概述中国哲学自身的历史进程,解决讲中国哲学史“历史感”不强的问题;提炼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解决讲中国衿学史“秤学性”不强的问题。在屮观层面讲清楚语境、文本与问题。在微观层而把握知人论学、抓住接点、展开框架、论说评判等四个环节。[作者简介1宋志明(1947-),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近年来,中国哲学史界热烈讨论“中国哲学研究范式创新”问题,大家发表

2、了很有价值的见解。我也参为到这场讨论屮,先后发表过《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单数还是复数:从冯友兰看哲学观念的更新》、《提倡多元化开创新局面——対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儿点意见》等文章。我觉得,还有一个比“屮国哲学研究范式创新”更为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屮国哲学教学范式创新”。“研究”可以暂时放一放,“教学”却不能停下来。从2006年开始,我卸任以后重新担负起哲学专业木科生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任务,连续六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占代部分。为了教好这门课,我不能不思考“教学范式”如何创新的问题。我以《中国哲学史课程体系改革》为题目,申请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被批准立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3、,我摸索出一套屮国哲学''三观”教学法,算是参与关于“屮国哲学教学范式创新”的研讨。一、宏观概括,整体把握屮国古代哲学发端于春秋末年即公元前5世纪,终结于1840年鸦片战争,大约2400年,构成一个完祭的历史过程。在这段历史区间,屮国哲学基木上保持着独立发展的态势,尚未受到外国哲学全面而根木的影响。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固然发生较大的彩响,但并耒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固有哲学的理论形态。佛教渐渐融入中国固有哲学系统,实现了小国化,成为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16世纪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來到中国,曾介绍过西方哲学,但影响力十分有限,不能改变屮国传统哲学独立发展的态势。要讲清楚屮国古代哲学史,必

4、须注意到这段历史区间的整体性,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处理好以下三个全局性的问题。第一,找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解决讲中国哲学史“中国性”不强的问题。原冇教学范式存在的第一点遗憾,就是“不够屮国”。讲者往往釆用外来的方法、外来的问题裁剪中国哲学史,没有抓住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长期以來,讲屮国哲学史,或者借用西方哲学的讲法,或者借用苏联教科书的讲法,并没有树立起学术上的自信心。我们似乎还没有学会用屮文讲屮国哲学,以前用俄语来讲,近年来冇些人喜欢用英语或别的语种来讲,就是不讲中文,不讲母语。Z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恐怕是我们的哲学观出了问题,那就是把哲学理解为单数,而不是复数,没有看到哲学

5、的民族性。在单数哲学观的视域中,仿佛中国人只有资格讲“哲学在中国”,而没有资格讲“中国的哲学”。一些西方哲学家出于“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推崇单数哲学观,宣称哲学是西方人的专利,似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例如,徳国哲学家海徳格尔主张修改“西方哲学”这个词,理由是不必用“西方”两字來限定“哲学”,因为只有西方才有哲学,别的民族都没有哲学。这种单数哲学观在中国学者中间也颇为流行。有的人以为哲学是单数,一个重要理由是“哲学”一词乃是外来语,这条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日木学者西周发明“哲学”一词,用来翻译Philosophy,其实他使用的资源,还是來白小国。在小国典籍屮,早就分别提到了“哲”和“学”

6、,只是没有联用而已。在中国典籍中,“弘道”、“穷理”、“求是”同古希腊所说的“爱智慧”意义上的哲学,言殊而旨同。尽管中国古代没有使用“哲学”一词,绝不意味著中国人没有哲学思想。哲学是人类的公产,并不是西方人的专利。造成讲屮国哲学史“屮国性”不强的另一条原因,就是对“哲学基木问题”的理解有教条主义Z嫌。恩格斯的确说过:“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1](P223)应当指出的是,恩格斯所说的“全部哲学”,其实仅指西方哲学。恩格斯没冇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哲学,也没冇系统地研究过埃及哲学、印度哲学等,他不会贸然地卜•一个“全部哲学”的断语,恐怕是翻译上的

8、问题。世界是从來就有的?还是上帝创造的?这是西方人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背景中才会提出的问题。中国古人从来没有上帝创世的观念,根木就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直接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木问题。其实,关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人早就有明确的论断。司马迁说:“亦欲以究犬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他所说的“际”,就是“关系”的意思。如何看待天与人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把宇宙、社会、人生三个论域都打通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