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考备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ID:46673624

大小:2.43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11-26

高考备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_第1页
高考备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_第2页
高考备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_第3页
高考备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_第4页
高考备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会宁二中政治组宋承惠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前言在高考文综考试中,很多同学的政治选择题能够得到48分满分或者44分的高分,但往往主观题得分却不高,这很大程度上与同学们的答题技巧有关。如何答好主观题,是制约不少学生成绩提高的“瓶颈”问题。结合教学和备考实践中的体会,总结平时考试试卷中比较常见的一些设问,我们可以归纳出解答政治主观题的一般思路。甘肃省全国II卷非选择题得分情况(样本量:95971来源: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题号38(1)38(2)38(3)39(4)39(6)满分121010101052均分7.116.435.635.46

2、4.8929.52难度0.590.640.560.550.490.56Ⅱ卷一、命题探秘:“万变不离其宗”历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命题都力求“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但是,细心比较分析考察后,也不难发现其中所呈现的共同特征:1、高考命题怎么选材—宏观视角,微观切口政治问答题通常不回避热点,且选取的材料大都具有时代实效性、突出当前国内外热点(国内热点为主)、突出区域特色等特点,考察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重大方针、路线、政策的理解运用,可以说选材的视角是很宽泛的。但在命题切入时,往往选择微观的、甚至是隐蔽的角度进行设问,问的很小很细,不会太宽泛,所以我们

3、的答案也要紧扣设问,不能泛泛而谈。2、高考命题怎么设问—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高考命题点应当是社会热点和教学重点的结合,不能结合教材重点的纯粹热点、新闻是不便于考察或没有意义的。可以说,素材的选取是“别有用心”的,必定围绕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设问。因此,扣紧教材观点去组织答案,落实到卷面上的必须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时适当补充时政观点。既然设问是立足课本的主干知识,所以在分析材料时就不要被相对陌生的材料吓倒,要相信其答案我们肯定学习过,这也特别要求我们对教材知识一定要熟悉,否则材料看了半天你都联系不到相关的知识点去。3、高考命题怎么立意—有话好好说高考命题的趋势

4、是越来越侧重考察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演绎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核心问题抓不准,答非所问;语言表达不科学、不规范、不专业,口语化严重;分析问题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语言混乱;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等等。因此,作答主观性试题,必须做到“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是要求答案必须有一定逻辑性和条理性,在操作上就是要“要点化”;“言之有物”即要求答题的行文要“规范、具体”,注重政治术语的运用,紧密联系课本相关知识。二、解题利器:“以不变应万变”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相对固

5、定的模式还是有的,总结归纳高考题目,我们多少可以总结出一些构思答案的线索和方法。政治学科的命题设问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或四个角度: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怎么办”四是“如何认识”即前三者的综合而这四种类型的题目又各有特点,答题当然也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设问的形式是很多的,如“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材料表明/说明了什么道理?”;当然,这种题目还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限定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政治常识的某特定角度答题的要求。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和抽象,从而考察其归纳思维能力。回答该类型的题

6、目,首先弄清材料的层次,然后概括出各层的中心意思即论点,最后根据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论点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从而确定答题所运用的理论知识。答题要求简明扼要,再现课本知识即可,必要时(一般是哲学题目)适当地联系材料。1.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题目的解题技巧如:(2010全国卷Ⅰ38题第(1)问: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答:(1)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指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具体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战

7、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2010全国卷Ⅰ39题第(6)问: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联系材料处理联

8、系)(2010全国卷Ⅱ38题第(2)问:运用内外因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