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升迁速度的探究

清代状元升迁速度的探究

ID:46778866

大小:8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7

上传者:U-7604
清代状元升迁速度的探究_第1页
清代状元升迁速度的探究_第2页
清代状元升迁速度的探究_第3页
清代状元升迁速度的探究_第4页
清代状元升迁速度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状元升迁速度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清代升迁速度最快的十个状元的探究教育学121班伍亮敬6202412024摘要:状元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中举、中进士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更何况成为其中的翘楚。状元们需要天赋,需要真才实学,还需要运气,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成为一名状元的难度。状元的含金量如此高,成为一名状元后,升官速度自然比其他人快,官品等级也不会低,这背后又有着什么趋势呢?又有哪些因素影响状元的升迁呢?我将以清朝升官速度最快的十个状元做个探究,分析其中的一些主导因素,希望能对现实有些借鉴。一、绪论正式的科举制度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在后期虽然僵化了读书人的思想,把人们导向一条单一的道路,但不可否认它为选拔人才定了一个严格而又相对公平的标准,曾选拔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直到现在仍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事物都有它的两方面,而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科举制度在清末废除了,只是因为他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但并不代表他没有价值。当时科举的副作用被人们过度的夸大了。科举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有内容也有形式,是内容出了问题还是形式有问题,我们不能一言断Z。我们现在种种的考试制度也是一定程度上对科举形式的复兴。笔者主要探究清代科举升迁速度最快的几个状元升迁的原因,以文献史料分析为主,夹之以一些数据论证。论证方式不够严谨,常用 哲学思辨与经验总结的方式;论据也多是摘选的,真实性未严格考证。 升迁速度是以状元从他成为状元到从两品所花的时间来衡量的。然后通过状元们的一些生平事迹及升迁的原因做个探究,希望对现实有一些启示。升官速度最快的几个状元登榜时1卜、状元成为状元的时间官品升为从二品的时间所花时间关键事件或史书对具性格特征的描述麻勒吉顺治九年顺治十年二年有志向学,兼通满、汉文,为人持重老成庄有恭乾隆四年乾隆十一年五年,由于父亲去世守丧两年殿试公对策冇云:不为立仗Z马,而为朝阳之凤”,深得皇上喜爱。乾隆五年(1740),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讲学士。吕宫顺治四年顺治十年六年二个月善文论,以v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论>深得顺治帝赏识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嘉庆四年六年五个月编撰多部文集,集荣华、富贵与寿考于一身,善始善终韩英康熙十二年康熙二十四年七年,请过五年假以其文才博颇受玄烽器重,曾召入弘徳殿进讲《大学》,主纂《孝经衍义》,赞他“文章古雅、旷古少见”傅以渐顺治二年顺治十年七年四个刀幼年天资聪慧,经史熟记不忘;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崇绮同治四年同治十二年八年一个月蒙古八旗了弟,擅长书法丹青,有“小金榜状元”的美称邓钟岳康熙六十年雍止八年九年二个月殿试卷被康熙皇帝御批“字压天下”,为政清廉,谨慎守礼孙如仅咸丰三年同治元年九年八个月干木—1—八、、乾隆二十六年乾隆r•十六年十年耿直清介,以敢于忤逆和珅闻名 以上状元都是清朝状元中升迁速度最快的。状元升迁速度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甚至许多都是偶然因素。但通过以上表格及一些资料分析笔者归纳整理一下,概括出一些共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能力能考上状元的人,他们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从后世对状元的评价來看,他们是在各方面都比较杰出的群体。吟诗作文,这都是基础的能力。据统计,以文学著称的状元有30多人,接近30%,这还是在以现在的史料作为基础之上的分析,也许很多状元都是声名不显,著作没有保存下来的。另外许多状元都是善书法丹青的。考试的文笔也许很难评判,但书法丹青的孰高孰低这是比较容易辨别的。几乎每个状元的书法都不会太差,被称为书法家的据统计大概有42人,三分之一强;画家则少一点,大概有15名。如邓钟岳还因为他的书法而被康熙看中,点为状元。康熙三十年的状元戴有祺其获得状元也是受益于他的书法。也有人做了论文的研究,有关状元群体升官的速度和最后升官品级的研究,最后的结论自然是身为状元肯定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比其他群体有着更快的升迁速度,也更有可能成为高级官员。状元们擅长读书考试,也许有人觉得他们是否会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如此怎么谈得上能力很厉害。其实能力都是相通的,读书考试运用的是自己的智力,与人交往处理事情也需要的都是人的智力,只不过办事情不能仅限于人的智力。如果你能在读书考试上做得很出色,你在其他方面也不会太差。状元们大多能够学以致用,在某些方面做 出自己的特色。现在的社会之所以有人会读成书呆子,那是他本身的智力尚不足以应付读书,书呆子们读书一定不是最厉害的。真正读书厉害的人办事情一定不会太差。所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想成为状元、杰出的人物,你首先要有某方面的能力——智力或者操作能力。做人等方面的价值只有等你具备了优越的做事能力后才有意义。人要先学会做事,然后再谈做人,不会做事,谈做人是没有意义的。学会了做事,做人也能够举一反三,不说做人做得很好,但不会太差,做人并不会太成为一个人发展的制约。很少有人做人会太不知分寸,不会做人的人在做事情上也很难说他会做得很好。(二)受皇帝赏识通过了解十位状元升迁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好几位状元都是因为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而登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受到皇帝赏识,平步青云的速度口然非比寻常。如庄有恭在殿试日对出“不为立仗之马,而为朝阳之凤”,深得皇上喜爱;邓钟岳的殿试卷被康熙皇帝御批“字压天下”;韩英以其文才博颇受玄弊器重;吕宫善文论,以<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论〉深得顺治帝赏识。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清楚:升迁要受到皇帝赏识,也应该没人不想受皇帝赏识。皇帝是我们权利的给予者,是我们升迁的主要决定对象。就如我们现在,大部分行政官员都是只对上级负责的,所以竭尽所能的讨上级欢心,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上级能决定我们的升迁。就算你再有能力,办了再多的实事,得不到上级 的赏识,你的升迁之路注定将很困难。当然这是从一个短期的角度来看待个体的升迁,从一个长期的角度来看还是由个人的能力决定的。受皇帝赏识这个标准就很难说了,皇帝的心情都是善变的,皇帝这刻喜欢听些奉承的话,下刻也许就觉得你在阿谀奉承、误国谋民。这点我看那些状元们就做得很好了。那些受到皇帝赏识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学识与人品,所以说能力与做人还是始终最有价值的。能力与人品是不贬值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了想受到皇帝的赏识刻意奉承。做出一些事情来、写一手好字、砥砺自己的德行,如此口然会受到他人赏识,也才更可能维持别人的赏识。(三)人格人格方面主要探讨的是状元们的性格,通过状元的升迁及为人处事来透视。“状元麻勒吉因为出身的问题很快得到了提升,但也许正因此,他为人比较骄横。麻勒吉为钦差正使赴长沙册封孙可望为'义王’。路过顺徳,勒索受馈、羞辱且逼迫总督张玄锡自尽。激起众臣怒而被降二级。顺治十七年,复起用的麻勒吉又因包庇贝勒尚善纵兵抢掠、徇私舞弊而被罚金、罢官。顺治十八年,又复原官职。”他因为能力与状元殊荣而受皇帝青睐,但因为性格不平让他屡次升降,死后还被夺掉了官职。而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潘世恩编撰多部文集,集荣华、富贵与寿考于一身,善始善终。当时和珅贵为军机大臣,想招潘世恩当女婿,但潘世恩因他声名不佳而谎称已聘苏州汪氏某女为理由拒绝。拒绝之后为了不得罪和珅又派家人赶回苏州,马上托媒去汪家定亲。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状元潘世恩性格的圆融。会做事是成为高官不可少的条件,但会做人、又一个好性格则让我们在做官的路途上更平稳一点。(四)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出身、人际关系、意外事件、政治环境谈家庭出身,离不开的就是满族状元麻勒吉,才花了两年时间官阶就升到了从二品。他是满族人,政治环境肯定非常有利;性子比较直,敢作敢为,因此人际关系一般都不太好,上文也谈到了他曾因索贿受到众臣弹劾。意外事件就是一是索贿被弹劾降级,二是包庇贝勒尚善纵兵抢掠、徇私舞弊而被罚金、罢官,三是未经调查轻信下属言论报了假军功。这些都可以说是和他性格分不开的。不过总的来说,他还是一位有作为的状元,有了出身与能力,性格的不足也是可以弥补的。另外就是蒙古族状元崇绮,他是唯一一个在汉人考试中获得状元的,由此不难看出他的能力与水平。状元是很难考的,更何况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士子。他擅长书法丹青,有“小金榜状元”的美称,如此杰出想不出名也难。他的一妹一女又同为同治帝后妃,他因此享尽殊荣。史书评价他为人端庄儒雅、工诗,善画雁,我们也能看出他性格非常好。他为官期间屡次弹劾贪赃枉法的事件,为民请命,最后也因国破家亡自缢于莲池书院。但意外总是人无法掌控。他的女儿因不受慈禧喜爱,在同治皇帝死后,他也被疏远了。这些意外是我们无法把握的事情,但尽人事,听天命,崇绮也至少在官场摸爬滚打一生,一生也多有作为,死后也得到谥号,入祀昭忠祠。 从总休来看,在升官'最快的状元中,清朝前期的人比较多。顺治朝3人,康熙朝2人,乾隆朝3人,咸丰和同治朝各一人。尤其是顺治朝,I•八年的时间就有三位状元得到极快的升迁。顺治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刚进来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另外一方面是少数民族,为了笼络汉族,当然会释放一些积极的信号,给合作的汉族知识分子一些甜头。吕宫和傅以渐能够得到提升很大得益于政治环境。当然他们能够脱颖而出依靠的也是自己的能力。外部的环境给了他们可借助的东风,让他们更快的青云直上。另外清后期官场政治比较腐败,大家结成了一个群体,状元如果融入不进去,个人的能力怎么可能和利益群体对抗。由此可看出,一个社会怎么样,就看他的人才有没有得到重用。我们如今的高考虽然重应试教育,但古代的科举何尝不是如此。成为高考状元的难度虽然不如后者,自然,高考状元的质量也多有不如。但我们这么多高考状元却鲜有能在社会中做出声名显著事迹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是我们的应试教育不如以前的科举考试,还是社会流动已经有些固化,许多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呢?这点非常值得我们探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