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基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ID:46889030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8

基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_第1页
基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_第2页
基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_第3页
基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基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靖江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陆艳军靖江市新桥城实验学校朱荣梅《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等过程。然而,现实课堂教学中,为了片面追求“高效”课堂,仍普遍存在忽视动手实践的现象,新授课如此,复习课更甚。笔者尝试在复习课中,探索以动手实践为主的重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复习质量。一、欣赏动手实践的外在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是抽象的,以听、练为主的数学复习课更是枯燥乏味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

2、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数学复习课,学生操作所准备的学具,不仅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还能对复习课产生“爱屋及乌”式的特别兴趣,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追求趣味性。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图形、元角分复习”时,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小棒、计数器、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片以及相关面值假币。一堆学具,比平时新授课时的学具还要多,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的看着老师,期待着上课铃声的响起,他们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准备状

3、态显得异常活跃。每个学生由“要我操作”变成“我要操作”,都迫不及待的跃跃欲试,这使学生们的动手准备状态显得异常积极。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围着老师“转”,积极动手,手脑并用,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旧知的复习,学生兴趣浓郁。尤其是听到孩子们快速拨算珠的声音,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这不正是动手实践所致的童趣味和快乐味相互融合后带给大家的享受吗?二、感悟动手实践的内在美,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低、中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动作思维。复习课的操作不仅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还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思考。复习课

4、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所学内容,使得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复习课时的操作,既是对知识的回顾过程,也是学生对旧知的一个深入探索过程,比学习新知时更多了数学思考。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我们不应满足于知识的简单复习回忆,而应为学生创设各种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追求思考的深刻性。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复习”时,通过摆一摆小棒、拨一拨计数器,比一比数的大小等一系列的动手活动,加强了对知识的直观体验,较好的理解了数的组成。复习中不是只抓知识技能的目标,

5、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学生用计数器拨数时,从72拨到100,—边拨一边数,当拨到80时,即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满十进一”的过程,个位十个珠要退回去在十位进一个珠。小小的一个操作环节却能够让学生对继续要数的数也能够进行相应的思考。这样的复习课数学味浓郁,能促使学生融入课堂,品思共举、情智共生。三、体验动手实践的潜在美,鼓励学生思想“再造”新课标重视学生数学思想的学习和内化,而学生学习数学思想,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联系到本质联系的复杂思维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复习课的教学应提供学生“再现”甚至“再造”数学思想的土壤。此处的“再现”,指将学生已有的知

6、识或思想再次呈现。而“再造”,特指相对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思想而言,步前人创造的后尘,再次演绎新知识、思想的产生过程,是学生自主提高的过程。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应该在复习课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变式练习中,唤醒学生平时积累的潜在经验,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再现”巩固或“再造”提升自己的数学思想。例如,三年级学生在新课中已经知晓图①转化为图②的方法,但仅仅停留在简单模仿层面,对类似问题及化归思想的掌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复习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若干根2厘米的小棒,图

7、①图②先摆成图①,然后通过移动小棒,使其转化为图②再现,'新课教学过程,使隐性经验显性化,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接着,我让学生摆成图③,比较甲、乙两图的周长,学生根据潜在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知识迁移,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运用转化方法,通过移动右上方的小棒,将乙“变”成如图④右上方图形,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甲、乙周长相等,此时,及时告知学生:“孩子们,你们无形之中已经动手创造了我们数学中常见的思想。像这样将未知转图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