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ID:47003537

大小:1.85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12-03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_第1页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_第2页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_第3页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_第4页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及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二、革命历史小说的形态三、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方式学习要点1、概念: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也就是说,讲述的是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的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特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时间区间,对于1949年以后的当代来说,这个时间区间当然已经成为历史。革命:特指在这个历史区间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从事的各种各样改变社会、改变人、乃至改变历史的活动。于是,完整地说,革命历史小说就是以

2、1921年到1949年这个历史阶段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历史活动为题材的小说。2、主要作品以及创作繁荣的原因(1)、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与期待(2)、作家亲历夯实创作基础3、革命历史题材写作的意义(1)“在反动统治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几乎是不可能被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的。现在我们却需要补足文学史上这段空白,使我们人民能够历史地去认识革命过程和当前现实的联系,从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的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信心和热情。”(2)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新的政权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思想的意识形态规范—

3、—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目的。二、革命历史小说的形态1、追求对于历史的“整体”的、“史诗性”的把握。《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追求宏大的史诗品格以《红旗谱》为例(1)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完成这样的“叙事”: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2)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人物形象。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3)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重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通过人物对话勾勒人物性格语言的民族化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2、加入一些“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曲波的林海雪原》刘

4、流的《烈火金刚》3、战争诗化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英文版《百合花》(1)战地牧歌:硝烟下的诗化世界《百合花》故事梗概:写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出身农村的军队士兵,与两个女性在激烈战斗间的情感关系。战争环境下诗意氛围的适度渲染战争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深度开掘战争环境下人性内涵的多维透视(2)受到肯定的原因:一是在50年代短篇艺术上所达到的示范性成绩。它的注重构思和剪裁,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的密切结合结构的“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的“前后呼应的手法”。一是在一种“规范性主题”的成功表达上受到肯定。一是80年代以后,出于对“政治性主题”的疏离与厌弃,它的主题

5、的阐释发生变化。3、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杨沫的《青春之歌》19岁时的杨沫写给妹妹白杨谢芳、陈炜、童蕾三版林道静(1)、一部知识分子改造的史诗。我的整个幼年和青年的一段时间,曾经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受尽了压榨、迫害和失学失业的痛苦,那生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时常有要控诉的愿望;而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中,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党:是党拯救了我,使我在绝望中看见了光明,看见了人类的美丽的远景;是党给了我一个真正的生命,使我有勇气和力量度过了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岁月,而终于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这感激,这刻骨的感念,就成为这部小说的原始的基础。——杨沫:《(青春之歌)初版后记》

6、《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 “一二·九”运动之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经历作为描述的线索:抗拒养母为她安排的官太太的道路,逃离家庭;在北戴河屡遭挫折对前景绝望的时刻,得到余永泽的救助;受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的感召,和卢嘉川、江华等共产党人的阶级启蒙教育;认识到余永泽的平庸、自私,在政治、生活道路上与之决裂;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者。(2)、时代话语和文学话语的相互交织和矛盾冲突这更多地体现为对《青春之歌》的讨论上。首先评论文章关注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卢嘉川、江华、林红等)的塑造,虽然这些任务形象单薄且不清晰

7、,但要以他们的存在作为肯定这部作品的首要理由。其次对小说主题的概括,有意淡化有关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在作品中是被压抑、被淡化,主要当作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的因素来处理。小说在否定戴愉、余永泽、白莉萍等的选择的同时,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道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也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