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影响综述.doc

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影响综述.doc

ID:49654911

大小:12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03

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影响综述.doc_第1页
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影响综述.doc_第2页
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影响综述.doc_第3页
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影响综述.doc_第4页
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影响综述.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影响综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与离职意向的研究综述一、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行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更多的人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如何提高服务水平,成为服务型企业热切关注的问题。服务性行业要求员工不仅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需要员工参与相当强度的情绪劳动(李红菊,许燕,张宏宇,2005),于是,情绪劳动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情绪劳动不但关系到个人和组织的绩效,而且影响到员工的心理1!康,造成工作倦怠离职意向等各种问题的产生。现阶段对情绪劳动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例如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以“情绪劳动”为关字的文章在2005年只有一篇,而从2006年至今已

2、达38篇,尤其是与顾客频繁接触的服务行业。情绪劳动有助于工作的完成,能提高组织绩效;员工通过有效地表达组织要求的情绪,获得组织和工作上的认可,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和减少压力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关键词:情绪劳动、表层策略、深层策略、工作倦怠、离职率二、fit绪劳动概念及其策略的引入和完善最早提出“情绪劳动”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ockschild他于1979年提岀此理论。她在《情绪管理》一书中正式提岀“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且将其定义为“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便创造一个公众可以观察到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Hockschild认为,员工从事情绪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与雇主交换而获取工资,因而情

3、绪劳动具有交换价值。Hochschild于1983年根据戏剧表演理论提出,员工在其内心的情绪发展与组织要求的情绪表达标准不一致时,会用不同的情绪劳动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与组织标准相统一的原则。一种方式是通过调节内心的情绪去感受事件所传达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情绪与组织要求的外在情绪表现相符合,再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称为深层表演;另一种策略是通过调节公众可见的情绪表现,但是内心的真实情感并未受事件感染而发生变化,称为表面表演。由于员工的情绪表达行为与内心的真实情绪感受并不一致,所以会出现自我异化现象,长期的过度情绪劳动会导致员工情绪枯竭,产生工作倦怠等问题产生。Hochschild的贡献在于

4、首先提岀情绪劳动这一概念,描述工作场所中个体情绪商品化的现象。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学学者,她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情绪劳动进行分析,而不是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情绪劳动的问题。在Hochschild以后,陆续有学者针对情绪劳动的现象,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开展质化研究,其中包括超市收银员、银行柜员等^(Rafaeli,1989;Rafaeli&Sutton,4991)。这些研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由于组织或工作要求的限制,无法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后续的质化研究进一步表明了情绪劳动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所指代的一种现象的普遍性;并通过对组织的情绪表达规则、工作中存在的情绪管理现象及其对员工的影响等的深

5、入分析,揭示了情绪劳动在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价值。%1.情绪劳动内涵的争议和完善从90年代中期开始,情绪劳动逐渐成为了组织和管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学者们从组织和管理中的多种角度对情绪劳动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关于情绪劳动定义的不同观点,对Hochschild提出的情绪劳动的定义进行批评与完善。同时,由于量化研究的需要,学界涌现岀了各种对情绪劳动进行测量的方法。关于fit绪劳动内涵的不同观点情绪劳动定义情绪表达行为情绪感受管理/憤绪调节情绪劳动工作要求AshforthHumphreHochschildSchaubroec&Jones代表人y(1993)(1983)(2000)MorrisFeld

6、manGrandey(1996)(2000)悄绪劳动的测量悄绪表达行为悄绪感受管悄绪表达工作特悄绪表达规则理/情绪调征节Morris&Feldman服务接触的频率(1996)持续时间情绪表达的强度多样性情绪失调Grandey(2000)表面表演深层表演Schaubroec&表达正面情绪Jones压抑负面情绪(2000)Brotheridge&Lee(2003)表面表演深层表演服务接触的频率持续时间情绪表达的强度多样性Glomb(2004)真实情绪表现伪装情绪表现压抑情绪表现Diefendorffetal(2005)MartinezTotterdel(2007)表面表演深层表演自然表演Zapf

7、(2006)表达正面情绪的要求,表达负面情绪的要求,体察客户情绪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学者Hochschfld(1979,1983)、Ashforth&Humphrey(1993)、Morris&Fledman(1996)、Schaubroeck&Jones(2000)、Zerbe(2000)、Zapf(2001)、都把情绪劳动看作其它组织变量(如工作倦怠、满意度、情绪失调、压力等)的自变量。Ashforth、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