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练习.ppt

《鱼我所欲也》练习.ppt

ID:49960415

大小:13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05

《鱼我所欲也》练习.ppt_第1页
《鱼我所欲也》练习.ppt_第2页
《鱼我所欲也》练习.ppt_第3页
《鱼我所欲也》练习.ppt_第4页
《鱼我所欲也》练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练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重点词语解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所以)不为( 做 )苟得(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比„ „更重要)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2、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不仅)贤者有是(这个,这样)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不丢掉)耳。 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吆喝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高位厚禄)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有什么好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

3、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样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叫)失其本心(天性,天良)。一词多义:1.与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通“欤”,语气助词⑵呼尔而与之      (给)2.而(1)尔而与之   (表修饰 )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并列)3.于欲有甚于生者  (比)⑵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4.是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个,这样

4、)⑵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5.得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6.为⑴乡为身死而不受      (wèi为了) ⑵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wéi做,接受) 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wéi做,接受)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

5、身死而不受古今异义1.钟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思考:(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答:本文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2)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请写出上文派生出来的两个成语。①舍生取义       ②苟且偷生(4)请你举出历

6、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答:①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 ②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没有退却坚持演讲。 ③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也不出卖战友。 ④陈毅《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⑤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5)“我”欲“生”却不苟且偷生,恶“死”却不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请问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⑹“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答: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7、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答: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⑻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⑼“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8、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答: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