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特征探究.doc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特征探究.doc

ID:50540908

大小:6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06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特征探究.doc_第1页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特征探究.doc_第2页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特征探究.doc_第3页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特征探究.doc_第4页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特征探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特征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同土层测境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特征探究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为1500.2×;108m3[l],水资源短缺成为限制该地区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在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各灌水75mm条件下,籽粒产量较越冬期灌溉75mm的处理高2068.7kg・hm-2[2]。研究指出,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灌溉60mm较拔节、抽穗和灌浆期各灌溉40mm处理的籽粒产量高269.0g・m-2[3]o亦有研究指出,拔节期和开花期是小麦关键需水时期,各灌溉60mm其水分利用效率与拔节、开花和灌浆期各灌溉40mm的处理相

2、比高0.16kg・m-3[4]o前人研究多采用定量灌溉方法,本试验设计依据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境补灌,研究其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并与常规定量灌溉方法相比较,旨在为创建小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2011-2012、2012-2013年度在山东兖州小孟镇史王村大田(35°;40′N,116°;41′E)进行小麦田间试验。土壤质地为壤土。2011-2012年度播种前试验田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1.4%、全氮0.1%、碱解

3、氮142.3mg•kgT、速效磷31.0mg•kg-1和速效钾112.6mg•kg-lo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183mm。2012-2013年度播种前试验田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1.4%、全氮0.1%、碱解氮143.6mg•kg-1>速效磷34.5mg•kg-1和速效钾118.5mg•kg-1o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238mmo试验田0〜60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和容重见表lo1.2试验设计试验设置5个处理,即:分别于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溉60伽(W1);测定0〜20cm(W2)、0〜40cm(W3)、

4、0〜60cm(W4)土层土壤含水量,并补充灌溉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全生育期不灌溉(W0)。于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前测墻计算补充灌水量,灌水3天后取土测定实际土壤含水量。灌水量计算公式为:M=10γH(βi~βj)[5]式中:M为灌水量(mm),H为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深度(cm),γ为计划湿润层的土壤容重(g•cm-3),βi为目标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乘以目标相对含水量),βj为灌溉前土壤含水量。用水表计量实际灌水量。供试小麦品种为济麦22o

5、小区面积4m×;4m二16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之间留1.5m宽隔离区,并播种小麦。播种前每公顷底施纯氮105kg.P205和K20各150kg,拔节期每公顷开沟追施纯氮135kg;肥料种类为尿素、磷酸二铁和氯化钾。分别于2011年10月12日和2012年10月9日播种,2012年6月12日和2013年6月14日收获。三叶期定苗,留苗密度为180株・旷2。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田。2011-2012、2012-2013年度,测得土壤相对含水量与目标相对含水量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1.

6、7%和2.4%(表1),表明本试验中采取测境补灌方法能够达到预期设计的目标相对含水量。1.3测定项目与方法1.3.1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用土钻取0〜200cm土层的鲜土,每20cm为一层,将土样立即装入铝盒,称重,105*烘干至恒重,计算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鲜土质量-土壤干土质量)/土壤干土质量×;100土壤相对含水量(%)二土壤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1.3.2土壤贮水消耗量的计算采用测定土壤含水量计算土壤贮水消耗量的方法[6],公式为:

7、ΔS二&suin;ni=lγiHi(θil-θi2)式中:ΔS为土壤贮水消耗量(mm);i为土层编号;n为总土层数;γi为第i层土壤容重(g•cm-3);Hi为第i层土壤厚度(cm);θil和θi2分别为第i层土壤时段初和时段末的含水量,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o1.3.3农田耗水量的计算根据水分平衡法计算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6],公式为:式中:ET为农田耗水量(mm);ΔS为小麦生育期土壤贮水

8、消耗量(mm);M为灌水量(mm);P为降水量(mm);K为时段内的地下水补给量(mm),当地下水埋深大于2.5m时,K值可以不计。本试验的地下水埋深在6m以下[7],因此无地下水补给。1.3.4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的计算根据参考文献[8,9]的方法计算:水分利用效率二籽粒产量/全生育期耗水量;灌溉效益二灌溉后增加的产量/灌水量。1.4数据处理采用SigmaPlot10.0软件作图,DPS7.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2结果与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