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doc

大自然的语言.doc

ID:50549081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0

大自然的语言.doc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积累大自然的语言课前听歌曲《四季歌》。不仅歌手对大自然四季美景情有独钟,古代文人墨客对其更是青睐不已。同学们打开你们的知识库,把你积累的有关描写四季的诗词与大家共享。学生的积累:(选取一个季节与大家交流)师

2、在学生的交流基础上,分类整理风花雪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莺歌燕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导入:你知道气象学、地理学家竺可桢把这些风花雪月、莺歌燕舞等自然现象称为什么吗?这节课就跟随作者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二、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

3、语言感悟能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丰富科学知识,感受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三、聆听大自然的语言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把它们称作“大自然的语言”?默读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回读、不指读。1.静听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找出1、2段中的自然现象。语句——读文、赏图——诗句师:文章第一段作者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四季风光画卷,下面我们感受一下来自大自然的视觉盛宴。但是,赏析前我们有一个任务:当你结合文中语句,赏析到相应画面时,你能不能立刻调动课前积累的诗句,为画面拟写一句相匹配的诗句,从而为画面增添几分诗意美。4范例:当我看到第三幅图时,头脑中呈

4、现出了“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的美丽景象,这不正和诗中“无边树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有相似之处吗?1.识别大自然的语言过渡:诗词中也好,文中也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自然美景称作“大自然的语言”?(这些现象暗示农民具体安排农事,第二段第一句为过渡句)举例说明。学生交流农谚:链接生活,链接《看云识天气》例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馒头云,天气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蚂蚁过街,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引出物候、物候学过渡: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不是很发达,当时的农民只能借助这些大自然的语言来

5、安排农事。古代农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之为什么?(物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3.重用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过渡:物候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它对农业生产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跳读课文,找到相应语句。(课后习题一、2、3题)方法总结:抓关键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四、洞察大自然的语言过渡:课文分析到这,我发现咱们班学生积累量丰富,分析理解能力超强,那我们的记忆力如何呢?还记得课前老师展示的这句诗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白居易链接地理知识、链接生活:1.影响物候

6、现象的因素:地形、高下差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示“乞力马扎罗山山上白雪皑皑,山下树木葱葱”。2.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经度出示地理书P4页,学生分析原因。3.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纬度生活在海边附近的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春天穿着羽绒服大棉袄去逛唐山时,发现唐山人早已换上了轻便的春装了。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俩地的温度差异呢?过渡:看来我们都快成半个地理专家了,那我们的期中地理试卷有道选择题“”,一定都选对了吧。我们跳读课文,看看专业的地理学家给我们交代几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课文中所举例子和我们刚才的发现是否一致?这几个因素能不能调换前后位置?为什么?明确:按影

7、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由主到次)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首先、第二、第三、此外。五、梳理大自然的语言4过渡:无独有偶,文章分析到这,我们正好解决了课后习题一四个问题,从而本文的结构脉络梳理已水到渠成了,梳理文章脉络,明确逻辑顺序。六、品析大自然的语言过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一是来源于同学们能连接生活和其他学科来学习,二是我们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的介绍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得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