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经典教案.ppt

有教无类经典教案.ppt

ID:50745925

大小:671.5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3-13

有教无类经典教案.ppt_第1页
有教无类经典教案.ppt_第2页
有教无类经典教案.ppt_第3页
有教无类经典教案.ppt_第4页
有教无类经典教案.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教无类经典教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教无类孔子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选文1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类,类别。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

2、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因材施教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评析】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选文2、3、5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3、之。”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诸,之乎怎么能。其,表反问。迷惑、糊涂、不明白斗胆问问。敢,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犹豫,退缩使…前进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使…后退,压制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为什么?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

4、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评析】必须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郁结,指有疑难难问题想弄明白开导,启发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启发、开导墙角介词,把类推不再次去教他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

5、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6【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选文6、7学习和思

6、考的关系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回味。这种状态我很认可。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做官高兴的脸色罢免。已之,让他停职生气、怨恨的脸色指子文自己以之(旧令尹之政)告哪里算得上仁。焉,哪里、怎么【译文】子

7、张问道:“令尹子文多次做官担任令尹,没有高兴的脸色;多次罢免了他,也没有恼怒的脸色。他每次被免官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政事告诉新一任的令尹。怎么样?”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虚数,多次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古子杀父、臣杀君四十匹。古计物以四为乘表承接离开至。今表另起一事别的国家就到了另外一国算得上清白了【

8、译文】又问:“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却丢去这四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