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doc

例谈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doc

ID:50787745

大小:11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4

例谈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doc_第1页
例谈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doc_第2页
例谈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doc_第3页
例谈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例谈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折叠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例谈(初三)这是正在悄然兴起的一个中考热点.因为在直角坐标系中,几何图形的位置和大小都可以用“数”来表示,折叠问题又涉及全等变换和轴对称问题.下面,我们通过2005年中考题来研究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折叠问题:例1(2005·大连)如图1,把矩形OABC放置在直角坐标系中,OA=6,OC=8,若将矩形折叠,使点B与O重合,得到折痕EF.(1)可以通过________办法,使四边形AEFO变到四边形BEFC的位置(填“平移”、“旋转”或“翻转”);ABCOEFxy图1(2)求点E的坐标;(3)若直线l把矩形O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则直

2、线l必经过点的坐标是______.思路探求:(1)分析题意可知,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而本题的折痕与对角线交点应是矩形对称中心,所以可以通过旋转的办法.(2)连结OE,OE=BE,解Rt△AOE即可.(3)由第(1)小题分析可知,对称中心应为折痕与对角线交点,过此点引两坐标轴垂线段,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可求出对称中心坐标.答案:(1)旋转;(2)E(6,);(3)(3,4).例2(2005·日照)如图2,△OAB是边长为4+2的等边三角形,其中O是坐标原点,顶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将△OAB折叠,使点A与OB边上的点P重合,折痕与OA、AB的交点分别是E、F.如果PE∥x

3、轴,(1)求点P、E的坐标;(2)如果抛物线经过点P、E,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图2思路探求:(1)由于题设可知△POE为直角三角形,且∠POE=600,于是可设PO=m,则由对称性质可知,.所以可求出m=2.于是可求出点P、E的坐标.(2)把点P、E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即可求出b,c.答案:(1)点P(0,2)、E()的坐标(2)图3-1例3(2005·苏州)如图3-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张矩形纸片OABC,O为坐标原点,A点坐标为,C点坐标为.D是BC边上的动点(与点B、C不重合),现将沿OD翻折,得到;再在AB边上选取适当的点E,将沿DE翻折,得到,并使直线DG

4、、DF重合.(1)如图3-2,若翻折后点F落在OA边上,求直线DE的函数关系式;(2)设,,求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的最小值;图3-2(3)一般地,请你猜想直线DE与抛物线的公共点的个数,在图3-2的情形中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猜想;如果直线DE与抛物线始终有公共点,请在图一中作出这样的公共点.思路探求:(1)当点F落在OA边上时,四边形OFDC应为正方形,故D(6,6),此时边形DGEB也为正方形,BE=BD=4,故E(10,2).可出求直线DE的函数关系式.(2)经过分析,发现△OCD∽△DBE,可写出比例式,可得,即可得最小值.(3)可根据特殊位置关系猜想直线DE与抛

5、物线的公共点的个数,并进行验证.答案:(1)y=-x+12.(2)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当a=5时,b最小值=(3)猜想:直线DE与抛物线证明:由(1)可知,DE所在直线为y=-x+12.代入抛物线,得化简得x2-24x+144=0,所以△=0.所以直线DE与抛物线作法一:延长OF交DE于点H.作法二:在DB上取点M,使DM=CD,过M作MH⊥BC,交DE于点H.例4(2005·南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kx+m(-≤k≤)经过点A(2,4),且与y轴相交于点C.点B在y轴上,O为坐标原点,且OB=OA+7-2.记△ABC的面积为S.(1)求m的取值范围;(2)

6、求S关于m的函数关系式;(3)设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当S取得最大值时,将△ABC沿AC折叠得到△AB′C,求点B′的坐标.思路探求:(1)由于直线y=kx+m(≤k≤)经过点A(2,4),∴×2k+m=4,∴k=1-m.∵-≤k≤,∴-≤1-m≤.即可解出.(2)由A点的坐标是(2,4),∴OA=2.又∵OB=OA+7-2,∴OB=7.∴B点的坐标为(0,7),或(0,-7).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3)当m=2时,一次函数S=-m+7取得最大值5,这时C(0,2).画出图形,进行分析,解Rt△B′CE即可.答案:(1)解得2≤m≤6.(2)直线y=kx+m与y轴的交

7、点为C(0,m).①当点B的坐标是(0,7)时,由于C(0,m),2≤m≤6,故BC=7-m.∴S=·2·BC=(7-m).②当点B的坐标是(0,-7)时,由于C(0,m),2≤m≤6,故BC=7+m.∴S=·2·BC=(7+m).(3)如图4,分别过点A、B′作y轴的垂线AD、B′E,垂足为D、E.yA(,4)B(0,7)C(0,2)OxB′(图4)DE则AD=2,CD=4-2=2.在Rt△ACD中,tan∠ACD==,∴∠ACD=60°.由题意,得∠ACB′=∠ACD=60°,CB′=BC=7-2=5,∴∠B′CE=180°-∠B′CB=6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