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以“文”味.doc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

ID:51002401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8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_第1页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_第2页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还语文课以“文”味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语文课必须有“文”味,这是毋庸置疑的。何谓语文的“文”味,我认为应是师生双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对文本进行感受、体验、理解、想象,在获得文本的精神和言语智慧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情味。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训练成了机械操作,思想教育成了道德说教。没有“文”味滋润的语文课堂令人疲乏、生厌,语文教育又怎能促使学生成人、成才呢?语文课要上得有“文”味,我认为必须有以下四种“文”味。一、设置趣点,披趣入文,让学生感受到兴味盎然教科

2、书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涉及的内容广泛,蕴藏的内涵丰富。每当新书发下来时,学生最先翻看的必是语文书,其情状迫不及待,究其原因,是课文有“趣”。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趣点”,引导学生“披趣入文”,从而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找趣点。有些课文,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其“趣”处所在,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有关小艇样子的描写,《可爱的草塘》中“我”在水泡子里逮鱼的情景,《暮江吟》一诗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妙景象。这些“趣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应让学生在趣味享受

3、中开启思维,积极表达。在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中找趣点。有些课文的趣点不在文内而在文外。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备教学时所需。如教学《赠汪伦》一诗,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这首诗的传说;《军神》一课,刘伯承受伤的经过及古代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可用作学习这篇课文的趣点。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也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了催化作用。教学手段力求有趣。对难以找到趣点的课文,可在教学方法上设趣,激发学生主动求索。如《清平乐·村居》一课,在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的活动

4、画出来,再讲给大家听。将语文学习与美术学科整合起来,通过画、说,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设趣,“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展现了语文学科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把语文课上得兴味盎然。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有滋有味教科书中有很多选文充满激情、真情。教学这些课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起感染作用。因此,要激发情感,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教师应以课文的“情”为基调,以自身真挚的情拨动学

5、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情”。我认为创设情境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动”“静”适宜。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课堂上让学生的肢体适度地“动”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求学生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我则扮成电视评论员对观众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看了这出小话剧后的感想,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增强做人的责任感。而当学生的情感已得到激发时,我则用一些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的手段使情感升华。如《草原》一课,学生通过看图、美读、联系生活实际,领略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此时

6、,我让学生自写自吟小诗,抒发对草原的赞颂之情。虽然一首首小诗还显稚嫩,但仿佛让人触摸到一颗颗陶醉于其中的心。有“声”有“色”。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动作,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能使学生和文本及文本的作者产生情感的碰撞;或如泣如诉、或慷慨激昂的音乐,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这两种诉诸人听觉的艺术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应广为运用,如能将二者巧妙结合,则能迸发激情,震撼心灵。小学生“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因此应适当地以

7、实物、图画、动画形式展现课文内容,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如《花瓣飘香》一课,可以捧出一盆红艳艳的月季花,让学生看、闻、摸,感知文中小女孩对妈妈的真情;《秋姑娘的信》一课,以身穿金衣的秋姑娘越过高山,飞过大海,来到我们身边的动画形式让学生进入秋高气爽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显得丰富多彩而又韵味独特,犹如一曲“文”味浓郁的优美乐章。三、引发辩论,激活思维,让学生领悟到意味深长学生是有独立

8、个性的个体,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些还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辩论,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启迪,求得真知。辩题的答案有时指向唯一。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在谜底揭开后,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有人这样评价雪松:面对大风雪,雪松只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