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新课标的几点感悟.doc

对语文新课标的几点感悟.doc

ID:51715407

大小:2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5

对语文新课标的几点感悟.doc_第1页
对语文新课标的几点感悟.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对语文新课标的几点感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语文新课标的几点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全面启动,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要求语文课不仅仅要教学生识文断句,更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一、《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是一个新理念,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强调了语文教学要在重“工具性”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即关注学生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往的大纲仅从“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和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观点出发,只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对语文学科的定位不够全面。语文课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

2、文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性的文章,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人文性。       对于课文中人文性的理解,至今还有不少教师认识有偏差。有人认为,人文性的文章就是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人文的内涵在一般性的文章中也具有包括一些议论性的文章,而从一般性的文章中挖掘出人文性的内涵,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鉴于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作为—名语文教师,从工具性出发,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从人文性出发,应着眼于发挥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的教育功能,深入领会并挖掘蕴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

3、文内涵。       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也和过去的大纲提法明显不同,对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的大纲只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实“能力”与“素养”是有区别的。从概念上讲,“能力”是指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自身条件,重在“功能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从包含的内容讲,语文能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能力;而语文素养按《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言感受,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出:语文能

4、力包括在语文“素养”之中,“素养”是“能力”基础上的再提高。   基于此,教师一方面要以课本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打好语文基础;另一方面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新课标已开列了文学书目,并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OO万字。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做好书目的推荐和阅读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

5、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实践性 ,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普遍。语法分析得非常准确,但平时说话、写文章病句却屡见不鲜;优美词语堆积如山,却无用武之地,只不过是“死”山一座;作文理论掌握了不少,似乎深谙此道,但写起文章来却苍白无力……何哉﹖是长期轻实践造成的。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本上的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否则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枯竭而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在课程内容

6、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同时,要运用多种语文实践形式,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