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学案例.doc

《人琴俱亡》教学案例.doc

ID:52013485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1

《人琴俱亡》教学案例.doc_第1页
《人琴俱亡》教学案例.doc_第2页
《人琴俱亡》教学案例.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琴俱亡》教学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琴俱亡》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

2、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 1、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dǔ)(病)重   索:要   奔: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一直、直往   素:一向、向来 恸:痛哭,极度悲哀   绝:气息中止   卒:死了   文言虚词:   而子敬先亡不译   语时了不悲完全   弦既不调已经   人琴俱亡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

4、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

5、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

6、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

7、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

8、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