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pdf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pdf

ID:52244945

大小:1.86 M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3-25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pdf_第1页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pdf_第2页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pdf_第3页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pdf_第4页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6卷第2期地震地质V01.36.No.22014年6月SEISM0L0GYANDGE0L0GYJune,2014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1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罗钧赵翠萍周连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6)摘要利用CAP(Cutandpaste)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75次3.5级以上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2、,并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各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问、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2)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近期断层破裂方式主要受到各个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以及次级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3)丽江一小金河断裂带上特殊的震源机制特征和发震应力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丽江一小金河断裂带对高原逃逸物质的抵挡和屏蔽的作用;4)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地震

3、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15km的上地壳,优势分布在5—15km的范围,揭示出研究区的地壳脆性孕震层位于5—15km的上地壳。关键词川滇块体震源机制解CAP方法应力场震源深度中图分类号:P31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14)02—0405—170引言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东邻稳定的华南块体,西部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对接碰撞且持续向北推挤引起的青藏高原物质向东侧逃逸,以及阿萨姆顶点契入作用的影响,构造背景十分复杂(邓起东等,2002;徐锡伟等,2003)。第四纪时期川滇地区构造活动以大规模剪切

4、变形为主,兼有强烈隆升运动(邓起东等,2002;徐锡伟等,2003,2005)。特殊的地理位置、强烈的地壳变形与断裂活动作用使得川滇地区成为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朱艾斓,2006),中等及破坏性强震频发,潜在强震危险性较大(闻学泽等,2008)。阚荣举等(1977)首先根据地震震源机制解和活动破裂带分布所反映的构造应力特征,提出了川滇菱形块体的存在,并认为该菱形块体的运动控制了其地震活动。后续的许多研究利用不同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和尺度,对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震源特征、构造应力特征、地壳运动特征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5、和讨论(成尔林等,1981;许忠淮等,1987;谢富仁等,1993;程万正等,2003;谢富仁等,2004)。基于现今地质调查和GPS观测的地壳形变研究发现(徐锡伟等,2003;[收稿日期]2013-05-20收稿,2014-01—29改回。[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南北地震带中部潜在强震危险区的监测和研究”(2011IES010104)资助。通讯作者:赵翠萍,研究员,E-mail:zhaocp@seis.ac.cn。地震地质2005;Sheneta1.,2005;程佳等,2012),川滇块体各主

6、要断裂带呈现不同的滑动速率和应变率,川滇块体的地壳被这些具有不同滑动速率和滑动方式的断层分割成为不同尺度的构造块体,揭示出了川滇块体内部复杂的构造应力特征。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区域应力场特性决定了该区的断层活动方式,并进而影响其构造地震活动性;构造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包含了发震断层面解、发震应力场P、T、N轴等参数,可反映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特征,是进一步探讨断层和块体的运动特性、构造变动样式和动力来源的重要资料。因此,对川滇块体内部及其周边频繁发生的构造地震及其震源机制特征研究,是认识川滇块体构造变形特征和动

7、力来源的重要内容。前人的研究大多以哈佛大学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或初动获得的震源机制解为主要研究资料,且将川滇块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构造区域开展分析。成尔林等(1981)利用5级强震结果提出四川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源为西藏一青海一四川I块体SEE向的运动。许忠淮等(1987)利用小地震P波初动方向数据,推断了川滇地区的平均主应力方向为NNW-SSE或近sN向主压应力轴方向。在此基础上,谢富仁等(1993)综合活动断层擦痕和断层滑动方向数据,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以水平为主且具有明显分区性,最大主应力方位由北到南呈现转动趋

8、势。徐纪人等(1995)基于1933-1991年4.8以上构造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认为川滇地区以南北地震带南段为界的东西区域应力场存在差异,其以西地区震源机制解的P轴NE—SW向和轴NW—SE向与喜马拉雅碰撞带P,轴分布一致,而其东侧的P轴Nw—sE向和轴NE—SW向与东部直至台湾东海岸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