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pdf

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pdf

ID:52967360

大小:304.07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05

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pdf_第1页
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pdf_第2页
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pdf_第3页
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pdf_第4页
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FUDANJOURNAL(SocialSciences)No.52005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尹翔硕申朴(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200433;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摘要]本文比较了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的差异,并在HO理论的基础上,就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影响作了时间序列分析,发现两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其丰裕的劳动力,而后者来源于人力资本。上述分析为中印两国服务贸易部门存在的比较优势差异提供了一个基于要素因素的解释,并得出人力

2、资本的快速积累能够为一国增强现代服务贸易部门的比较优势提供有利条件的结论。[关键词]中国和印度要素积累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89(2005)050121008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印度学者A·巴拉在《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与自由化》一文中,就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体制转轨及其成[1]效作了比较:与中国从农业改革开始的经济转轨进程相比“,忽视农业以及未能及时进行土地改革是印度经济增长缓慢和分配不均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就工业部门而言“,中国在非

3、国有企业内部打破条条框框,修改劳动法和土地法,改革金融体制,所有这一切举措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充满了活力。”此外,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一降再降,但储蓄率却不断提升;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因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部分导致了相对较低的储蓄率。他认为“较之印度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要快得多。”印度与中国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然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黄亚生教授和印度出生的哈佛[2]大学商学院的TarunKhanna教授在一篇名为《印度能否超过中国》的文章中认为,尽管中国的外商投资已超

4、过印度的10倍,国民储蓄率高达GDP的40%,而印度的储蓄率只有24%,但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实际上大约为7%,而印度的年增长率则为6%。这说明,与中国相比,印度的资金利用得更有效率。他们认为“,印度有一些被很多人忽视的优势,比如它所拥有的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和经济增长的‘软件基础设施’———它指的是有效率的法律和金融制度。相比而言,中国虽然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数量方面占有优势,但‘软件基础设施’落后于印度,造成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但不论怎样,在中印经济比较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服务业的增长

5、,服务业也主要是靠软件IT产业;在年均6%的GDP增长率中,服务业的贡献率高达51%,[3]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为金融和软件业。的确,与印度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程度尚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也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密[收稿日期]20054[作者简介]尹翔硕(1958—),男,上海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申朴(1972—),女,山西赵城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讲师,经济学博士。121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传统部门(如旅游),而印度在许多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部门(如计算机与信息、其他商业服务中的专业服务等)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6、。根据HO理论,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着该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即一国在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生产中具有比较劣势,因此,一国总是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HO定理还隐含地表明,一段时期内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将导致其贸易模式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从要素积累的角度,对中印两国服务贸易领域的上述差异尝试性地给出一种解释。①一、中印两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差异(一)中印两国服务业发展比较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两国都拥有众多的农业人口和显著的二元经济特征。1978年

7、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开放国门,而印度到1991年才打破其封闭的经济体系。1980年中国的人均GDP还低于印度(前者为167美元,后者为228美元),然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七八年间就赶上并超过了印度,2000年达到825美元,此时印度的人均GDP为460美元,仅为中国的二分之一。②从三大产业的发展看,两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下降幅度较为接近,中国从1980年的3011%下降到2000年的1519%,同期印度则从3819%下降为2419%。但是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比印度高得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4815%上升到2000年5019%,而印度则

8、从2415%上升到2615%。其中,后者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不足前者的二分之一。总的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