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论文.pdf

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论文.pdf

ID:53761451

大小:1.15 M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4

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论文.pdf_第1页
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论文.pdf_第2页
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论文.pdf_第3页
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论文.pdf_第4页
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9卷第3期宿州学院学报VoI.29,N0.32014年3月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Mar.2014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4.03.011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李建梅,刘振洪,李军利,周奋兵1.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239002;2.滁州市统计局,安徽滁州,239000摘要:基于GIS网络分析方法。对“大滁城建设”背景下的滁州市主城区现状开敞空间可达性差异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滁州市“六普”人口分社区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并结合实地勘察,得到滁州市开敞

2、空间分布图、人口密度图及开敞空间入口分布.并构建道路网络数据集;进而以时间(转化为距离)为参数划分滁州市开敞空间服务区和非服务区。结果显示:老城区开敞空间可达性良好,城东与城南存在半环形非服务区。据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开敞空间可达性,即发挥高级别开敞空间的服务能力;改善各开敞空间的交通可达性;根据非服务区和实际调查的居民需求选择一处开敞空间新建点,以改善滁州市人居环境。关键词:城市开敞空间;可达性;ArcGIS;网络分析;滁州市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06(2014)03-0035一O5城市公共基础设

3、施可达性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公的规划和有效的公共政策E。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平问题,要达到社会平等,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适宜市中,开敞空间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空间布收稿日期:2013—11—18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3S’支持下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布局评价与规划研究”(2011sk456);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基于GIS的大滁城人口空间结构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2010sk471);滁州学院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基于‘AHP’和‘GIS’的滁州市住宅居住环境质量差异评价”(2010sk007Z)。作者简介:李建梅(1981一),女

4、,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GIS与区域城市规划。经济有利于新兴产业取得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但[13冯德连.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是,新兴产业的形成源于技术创新,在市场经济活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2]安徽省统计局.1—1O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中,起初大多以单个小企业的形式存在,规模经济难5000亿元[EB/OL].[2013—1i-20].http://www.ahtji.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目前,绝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gov.cn/tjj/web/info—vie

5、w.jspstrId=13847675902351都在谋求创新型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37&一index=1比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更能够激发新[3]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兴企业的技术创新,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20-22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4]卢文光,关晓琳,黄鲁成.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协调发展[J].技术经济,2013(7):13—14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加速推进战[5]

6、李东华.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_中共浙江略新兴产业的发展[1。传统意义上的以同质、同类省委党校学报,2012(4):97-98产品和服务的协调与整合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群发[6]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价格月刊,2011展思路,在技术不断变革、市场结构变化的背景下,(8):3-4创新驱动力显得不足,而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某种程[733~镝,黄成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度上可以为技术提供创新环境,对市场结构的变化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0(8):54-55形成耦合

7、效应。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整合[83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创新主体和要素,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和创新区(11):84—87域,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域技术、生产[9]朱迎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J].中国要素的整合,优化创新资源。科技论坛,2011(1):20—24[10]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参考文献:技论坛,2011(1):12—24(责任编辑:周博)35区,随着

8、新区的建成,以前城中村人口的回迁和大量此对城市中公共开敞空间需求并不强烈。而会峰路老城区居民为改善住房而涌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