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pdf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pdf

ID:55061294

大小:168.9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8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pdf_第1页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pdf_第2页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年第1期始论著/冠心病稚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文德生(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四川会理615100)【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81例对象,皆为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门诊及住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经临床确诊。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41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上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LVEDD(室舒张末期内径)与LVEF(左心射血分数)水平进行观察对

2、比及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95.12%(39/41)、2.44%(1/41),对照组则为82.50%(33/40)、15.00%(6/40),两者患者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LVEDD与LVEF水平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少,同时心肌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关键词】尿激酶溶栓;低分

3、子肝素;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指的是部分性心肌坏死,者也排除。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产生病变所致,造成动脉供血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l7的不足或者中断,使得患者的心肌出现比较严重且例;年龄4l79岁,平均为(57.4+9_3)岁;梗死部位持续性的急性缺血症状,最终引发心肌梗死发病I1l。包括10例前间壁、15例前壁、l0例下壁、3例后壁总的来说,AMI发病快、进展迅速,病情较重且致死及2例右室;合并症有l6例高血压、8例高血脂率极高,对患者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4、必须症。研究组:41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引起高度重视。传统治疗方式效果不理想,而且不龄43~79岁,平均为(58.1-.9.5)岁;梗死部位包括良反应发生率高,加上心肌功能恢复差,故而逐渐12例前间壁、l4例前壁、9例下壁、4例后壁及2例被抛弃。这些年,溶栓治疗不断应用在临床中,取得右室;合并症有l8例高血压、9例高血脂症。两组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尿激酶溶栓治疗,在近几年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比著性差异(尸>0.05),可比性很强。较明显的效果。基于此,我院针对收

5、治的急性心肌1.2方法梗死患者展开了相关研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开了分析,现将结果作如下分析。常规治疗方式包括静滴硝酸酯类药物与口服阿司匹林等,低分子肝素钠(0.4m1)行皮下注射,每天进1资料与方法行两次,连续注射一周,同时积极给予血管紧张素1.1基本资料转换酶抑制剂、镇静止痛与降脂药处理等。研究组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门诊及住院接治疗方式则在前述治疗上加用尿激酶溶栓处理,将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l例,全部经临床确诊,根150万U尿激酶加入到100ml生理盐水中,行静脉据美国心脏病学会与

6、美国心脏病协会发布的关于滴注处理,尽量在半小时内完成滴注。两组患者治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_2J,本次研究疗疗程皆为连续治疗两周。81例患者全部符合其中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诊断1.3观察指标标准f3]。在本次收入的病例中,排除既往发生出血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性脑卒中患者,并且三个月中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及治疗后LVEDD(室舒张末期内径)与LVEF(左心可疑主动脉夹层、恶性颅内肿瘤、活动性出血等患射血分数)水平进行观察对比及分析。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年第1期571.4疗效评价标准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本次研究的疗效

7、评价标准[41为:1)痊愈:患者的2结果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血清酶恢复正常,并发症得到2.1疗效与不良反应控制,心电图稳定(仅有异常Q波),生活可以实现自理。2)好转: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并发症得到基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本控制,血清酶恢复正常水平,心电图基本上得到发生率依次为95.12%(39/41)、2.44%(1/41),对照组则为82.50%(33/40)、15.00%(6/40),两者患者总有稳定(存有T波改变与Q波异常);3)无效:前述各项指标无任何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此外,总有效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性显著(P<

8、0.01),有统痊愈+好转计。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分析可见表1所示。1.5统计学分析2.2LVEDD与LvEF水平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利用统计学软件治疗后,研究组患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