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故事.doc

化学教学故事.doc

ID:55194477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2

化学教学故事.doc_第1页
化学教学故事.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故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的化学教学故事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学起来很简单的知识要真正得到巩固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这个知识点,在一节课内教会他们如何书化学式并不难,但在以后的各种练习中却总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书写不正确,原因不外乎就是没有养成根据化合价来书写的习惯,总是觉得氧化铜就是CuO,那么氧化铁就是FeO,氧化铝就是AlO。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在上课过程中或练习的讲解过程中“将错就错”,故意经常把化学式写错。刚开始只有少数同学能够比较及时地指出我的错误,有时甚至没有同学发现,这时我总是不再继续往下讲,而是稍作停顿,然后问道:“难道你们没有发现什么

2、问题吗?”经过这样的提示,往往能引起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在他们发现了错误之后,我还让他们自己指出错在那里,然后让他们自己作好更正以后我再往下讲。经过这样多次的“将错就错”的练习,不但让他们养成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好习惯,还养成了他们自觉检查化学式书写的正确与否的好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化学式的书写的正确率明显地高了。对于化学方程式书写,如法炮制,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将错就错”。同样的道理,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三年级的同学来说,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牢记实验的注意事项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在某些实验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将错就错”的方

3、法,让他们感受到不按要求操作所造成的后果,这会让他们把这一注意事项记得更牢一些。比如在做“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学生很容易忘记“在试管口放一团蓬松的棉花”这一注意事项,我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就会多带一支试管和一个水槽去,先故意忘记放棉花做一次实验,当然,结果肯定是水槽中的水、收集到的气体都被染成了紫红色。他们会为此惊讶不已,还会心生疑虑:“明明氧气是无色的气体,为什么收集到的却是紫红色呢?”我不回答任何问题,只是用另一支试管和水槽按要求再做一次实验,实验过程中重点告诉他们我只是在试管口多放了一团棉花而已。实验的结果对照是相当明显的,实验完毕后,不用老师再费

4、任何口舌,同学们已经非常清楚试管口那团棉花的作用了,而且,相信有了这实验结果的对照,他们对于这一注意事项的记忆效果要比我们口头重复多次要好得多。“将错就错”地进行作业讲评。对一些在作业中表现出来容易出错,且不是很容易改正的一些错误问题或习惯。如果按照平常的方法对其进行讲评指正,将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往往在老师多次指正之后还是一犯再犯,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会适当采用一下“将错就错”的办法进行讲评,以求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这一内容的有关作业,包括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都会出现解题格式不够规范的错误。往往出现如:求硫酸铜的相对分子质量就做成:C

5、uSO4=64+32+16×4=160;求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做成: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14×2︰1×4︰16×3=28︰4︰48=7︰1︰12;还有就是省略一些不能省略的重要步骤等等错误。如果正面指出这些错误,效果总是不尽人意。所以在讲评这些作业时,我总是先将某位同学类似的错误抄到黑板上,然后我说:“来看看我们这位同学的‘标准’答案。”因为我的有意误导,很多同学开始都发现不了错误,有些同学虽然有些疑虑,但也不敢做声。当然一阵沉默之后,还是会有人大胆地发出反对的声音的。他会小声嘀咕道:“错了吧?那里……”。这时我还是装作很认真地说:“错了?错在

6、那里呢?好象没有啊?答案不是这个吗?”这时都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说:“是啊,哪里有错?”,但还是有另一种声音在坚持:“错了,错了……”因为有不同的声音,学生都不太敢发言了,总以为对的同学也静了下来思考着。这时我才接着说道:“真的错了吗?那谁来说说错在哪了?”提反对意见的,或者本来心有疑虑的很快就活跃了起来,三言两语就指出了各处错误。然后我微笑着点头说道:“这就对了,不要我说了对就是对,我说错就是错,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这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嘛!那么,总喜欢犯这类‘低级’错误的同志们,你们记住了吗?这才是正确的解题格式啊。”经过这样的处理,不但让执迷不悟的同学在

7、思维上有了个缓冲的过程,让他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记忆。同时还告诉同学们:坚持真理,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千万不能人云亦云,有很多的科学成果及发明就是在坚持真理,敢于肯定自己的基础上获得的。   在化学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某些时候,如果我们的“一时糊涂”可以换取学生的一世清醒的话,作为教师的我们,“糊涂一时”又何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