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式的问题与改进.doc

研究方式的问题与改进.doc

ID:55200847

大小:2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2

研究方式的问题与改进.doc_第1页
研究方式的问题与改进.doc_第2页
研究方式的问题与改进.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研究方式的问题与改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研究方式的问题与改进问题的问题解决方式。它更多的突出作为学校发展主人的教师的研究自觉和主体地位,尽管这里丝毫不排斥外在资源的吸纳和借鉴。对校本研修,我们习惯上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这三要素来加以描述,实际这也是学校教研通常的三种路径和方法。我理解,上述所言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校本研修的这三条路径应该都可以获得解决。但在认识、理解和具体实行这一研修方式的过程中,误解和误区较多。这里择其要者做些分析。“自主研修”是校本研修的关键在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实行中,我们通常比较多地强调了“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作用和价值。课改之后,我们看到,大量的教育专家和教科研人员纷纷“纡尊降

2、贵”进入校园,带给广大教师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与此同时,多种以团队、小组、共同体形式而开展的“集体备课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一统的教案、学案、教学案、讲学稿等,更是带给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大量的实惠和便捷。也因此带来不少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这自然是了不起的进步。但当进入教学改革的微观领域,很多注重宏观和中观的所谓理论一时还难以解决许多教育教学的深层次、细节性和个别化的问题。而且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总是面对着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教育教学需求,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无不带上浓厚的个体和个性化的色彩。这时候,仅仅依靠“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要想

3、实现教师发展和教学进步显然是有严重不足的。实践反思,是教师个体自主研修的主要方式,我以为也是最主要的教师发展路径。一方面,哲学的内外因关系的理论早已证明了这一点;而教师发展的理论则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包含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自身日积月累的结果,只能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获得。也就是说,充分激发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实践”的思考、分析与已有“专业”知识的温习、借鉴和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同伴”的合作攻关,逐渐达成问题的解决;这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研修过程。给教师减压、松绑,清理繁琐而无效的管

4、理框框、程式,让教师静下心来,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己独立学习、思考,可能要比过多的初衷良好的群体性、运动状的“活动”包括有些低效的培训活动的价值高得多。教师的学习、提升和发展,本质上与学生的学习进步是一回事。“反思”不应成为教师的负担实践反思中的关键词是“反思”,这是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被滥用了的一个概念,以致在某些区域老师们谈“反思”色变。因为有人认为,反思可以解决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的一切问题,于是一经倡导,不少地方教育行政和学校立马做出了许多推进“反思”的极端举措。比如规定每一节课后都必须写反思笔记,每周必须写数篇反思博客,甚至还有字数的要求。据说,有校长还定期不定期

5、地收缴、检查教师的“反思”文字。反思是几乎每一个用心教育的教师的自觉思维方式和自我提升的方式。某一节课上得特别成功,看着学生的满脸喜悦,他迈出教室走向办公室的步履轻快而自信。一路之上,他会思考分析,这节课为什么能如此顺畅,如此有效,如此让孩子开心?也许当他走进办公室打开教材备课时,答案已经出来。这便成为他下节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的原则和指南。同理,一节不太满意或者失败了的课后,优秀的老师也应该是这样思考并把其结论作为后面教学的镜鉴的。这是真实的反思过程,显然也是卓有成效的反思过程,大概优秀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从而达成自身教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观察这样的反

6、思过程,我们会发现,反思并不一定要体现在每一节课之后。留下深刻印记的反思可能主要是在那些重要的典型的实践中,如前所说的最成功或者是最失败的实践。典型的实践才可能有深度和深刻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才是有深远和长久意义和价值。反思也不一定要写成文字,更不必限定成文的字数。关键是看效果和价值,反思主要指向自身未来的教学行为,如仅仅流于文字的流畅和光鲜,而不能实现他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反思”,又有什么意义呢?“集体备课制度”的完善刻不容缓由“同伴互助”而延伸出的各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发挥教师的团队优势,通过集体研讨,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各教师个体先前的

7、教学设计。这一制度十分优秀,在其建立并实施之初,的确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实的集体备课在不少区域产发生了异变。集体备课已经成了分工协作设计教学的代名词,变成了“少备课”的代名词。在某些学校某些备课组里,每一老师每学期的备课量只需原来的几分之一,同教材老师越多,单个老师的备课量越小。备课组长,学期初做一分工,老师们只需将分得的“任务”完成,再与各位老师共享,就大功告成了。如果学校管理严格,备课组长工作认真细致,大家还会对各自负责的“任务”进行研讨和二次加工,那就是相当优秀的了。问题的要害在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