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doc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doc

ID:55521333

大小:76.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5-16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doc_第1页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doc_第2页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doc_第3页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doc_第4页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第五单元三角形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第一部分: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与表达方式(如三角形ABC);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角形的底和高还有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建议:教材首先出示的是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老师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些校园里的三角形,这样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会更近些。然后根据教材要求,可以组织学

2、生画一画,思考所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并尝试着标出三角形的边、角和项点。这样学生能够试着概括出定义,这里可以把“围成”这个词,组织学生理解,然后出一组练习题,里面有正例也有反例,还可以在里面指一指边和角与项点。“围成”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处理,组织辩论:让说“组成”的同学和说“围成”的同学分别派代表上台展开辩论,各述己见,看谁能说服对方;做游戏,让学生三个人一组手拉手围一个圈,别松开。再把手伸直,围成一个三角形。想一想,如果有一个人把手松开了,这时的图形还能用“围成”这个词语来说明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是不言而喻了。底和

3、高的教学也不难,可以由学生讨论操作,教材对于钝角三角形画在外面的两条高不作要求,所以学生应该可以讨论出其他的底和高。稳定性的教学建议老师们参阅教参,建议先设计情境,然后问题-实验,然后解释-应用。可以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模型与四边形模型实际让学生操作一下,应该不难理解。不过,稳定性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模型与图型混淆的现象,比如,学生有可能会认为生活中有的三角形实物做的不够稳定,还有可能认为四边形实物很稳定呀,老师为什么说三角形稳定,四边形不稳定呢?其实这个稳定与我们谈的图形的稳定不是一回事,时间关系,不在这论证,如果老师们有兴趣研究这个问题,建议翻阅

4、2006年《人民教育》杂志仲海峰老师的论文《追问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的分野》。另外提醒一件事,请老师们在教学完用字母表达三角形后要注意应用。第二部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案例:课前准备:(1)5厘米6厘米13厘米小棒各1根(2)3厘米12厘米7厘米小棒各1根。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三角形,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生: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师: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师:老师这有三根小棒,我们把它看作三条线段,谁想来摆摆试试?(学生上来摆)师:每人有三根小棒,试试看。(学生操作第

5、一组小棒5厘米6厘米13厘米)得出结论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二、猜测、实验发现特点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呢?生1:我猜两边的和等于第三条边时可能会围成三角形。生2:我猜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行。师:现在我们有两个猜测了。大胆合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重要的第一步,下一步我们要干什么?生:动手实验。(一)验证“两边的和=第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二)验证“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师小结:看来,并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在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案例分析】首先,借助复习什么是三角形,提出

6、一个值得大家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如果直接放下去,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思考无序,无法一次完成,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是我们数学课中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本节课将这一大的命题拆分成三个小的命题,引领着学生去逐一思考研究。先通过全班的交流讨论发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继而引发学生的大胆猜测: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是等于第三边时能否围成呢?然后通过对两个猜测的逐一操作验证,发现只有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探究过程,是学生直观操作、感性积累的过程,在

7、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历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那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同时暗示给学生一种研究思考的方法:即当遇到一个很大的命题感觉无从下手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命题各个击破,小命题解决了大命题也就解决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术,数学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这种方法。带领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积累,一种技能的积累、经验的积累。整节课就是在不断地发现、探索、修改、完善的过程完成的,这期间有方法的指导和积累,有情感的体验和培养。我们有时总埋怨学生碰到难题就放弃,缺乏

8、坚忍不拔的毅力,其实,除了性格上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给学生的这种磨练太少了,这节课就是试图带领学生来经历这个过程。第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