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含作者”及其价值意义-论文.pdf

论“隐含作者”及其价值意义-论文.pdf

ID:55642793

大小:294.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2

论“隐含作者”及其价值意义-论文.pdf_第1页
论“隐含作者”及其价值意义-论文.pdf_第2页
论“隐含作者”及其价值意义-论文.pdf_第3页
论“隐含作者”及其价值意义-论文.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隐含作者”及其价值意义-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论“隐含作者"及其价值意义程龙(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l6)摘要:“隐合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韦恩·布思于1961年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叙事学概念。此概念自诞生以来在国际叙事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隐含作者”来源于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过程中.是作者构建与读者想象推导出的作者形象,它是一个与真实作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与真实作者之间呈现出相似性、互异性与对立性的对应关系。“隐含作者”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卖价值,又有

2、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地阐释作品。关键词:隐含作者;真实作者;对应关系;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2X(2014}02一O036—04美国著名学者韦恩·布思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代学批评中也应关注作者和读者的存在,研究作家是表人物,他在其1961年出版的《小说修辞学》一书中如何影响控制读者的。基于这个观点,布思的《小说第一次提到了“隐含作者”(impliedauthor)的观点。修辞学》一书就诞生了。关于“小说修辞”的含义,李“隐含作者”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就在国际叙事研究

3、建军认为:“小说修辞就是小说家通过自己在小说中领域被深度阐释和广泛运用.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存在和介入,通过显示着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和但是由于布思本人对“隐含作者”定义的含混及此概明确的目的性的手段、技巧和策略,来‘说服’读者接念自身的复杂性.“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也引起了国受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所宣达的信念和价值内外学者旷日持久的争论。本文试在对“隐含作者”立场,从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交流这一概念的产生缘由和意义内涵把握的前提下。分关系。”[11由此观点来看,“小说修辞学”作为一门学析隐含作者与

4、真实作者之间的区别和关联,并简要科,它必定要关注的是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探讨“隐含作者”对于当前文学研究的意义。交流关系。但是,布思的《小说修辞学》一书问世之一时.正是研究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社会环境等外在批、“隐含作者”的产生与内涵韦恩·布思的“隐含作者”产生于形式主义文学评衰落.而注重文本自身的内在批评盛极的时期。在批评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这样的大环境下,布思强调关注文本的作者因素无以新批评为代表的西方形式主义批评强调文学批评疑是不合时宜的,于是,布思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的客观性,他

5、们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的艺术品加以念,试图以文本为中心来研究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分析研究,而抛开研究作者的社会语境与生平等外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关系。在因素。虽然布思所在的芝加哥学派属于“新亚里士按照布思的观点,“隐含作者”就是隐含在作品多德派”,该学派在学术观点上与新批评之间存在着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形象.是作家在写作时创造重大的分歧.但他们在文学研究上都主张以文本为的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正如布思在《小说修中心,忽略作者对于文本的作用。不同的是,布思认辞学》一书中指出:“‘隐含作者’有意无意地选择了

6、为脱离作者分析文本的文学批评是不全面的,在文我们阅读的东西,我们把他看作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收稿日期:2014—03—26作者简介:程龙(1989一),男,江苏赣榆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36·文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选择的东西的化,最好是把隐含的作者看作一整套隐含于作品中总和。”_2l也就是说,所谓的“隐含作者”就是隐藏在作的规范,而不是讲话人或声音(即主体)。照此推论,品文本中的作者形象,他不同于现实中的“有血有肉隐含的作者不可能是叙述交际场合的真正参与的作者”,是现实中的作者为了使作

7、品达到理想艺术者。”I5I而在国内对“隐含作者”做过深入研究并持认效果而将自己想象成一个不同于真实自我的他者形可观点的是北京大学的申丹教授,她认为:“‘隐含作象。事实上,“隐含作者”的构建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单者’这一概念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方,这一概念既涉及作者的编码过程又涉及读者的码,”“只有以‘创作时’和‘平时’的区分为基础,综合解码过程,即从作者的角度来说,“隐含作者”的存在考虑编码(创作时的作者)和解码(作品隐含的这一不以作者的真实存在或历史资料为依据,而是以文作者形象),才能既保持隐含作者的主体

8、性.又保持本作为依据;从读者的角度来讲,“隐含作者”是读者隐含作者的文本性”161在浏览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按照作者文本推导构建就反对者来讲,主要是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出的作者形象。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隐含作者”的意特,中国反对“隐含作者”学者则是李建军。热拉尔·义复杂性,一方面,“隐含作者”是一个不同于“有血热奈特认为布思的“隐含作者”概念在很大程度上等有肉的作者”(现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