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

ID:9991343

大小:3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0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_第1页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_第2页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_第3页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_第4页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的关系摘要:隐含作者是美国学者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引发了叙事学界广泛的争议,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隐含作者的现实作者的关系问题普遍存在争议,学界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在这里我初步探讨一下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的关系,首先对隐含作者的概念进行一下初探,这一概念一提出便引起学术界的大讨论,观点各异,学术界对此关注度很高。其次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一下梳理,在当时以文本为主的叙事学研究的大背景下,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可谓是一个惊雷惊醒了人们,所以对现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争论也很激烈。最后根据各方的观

2、点,我得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关键词:现实作者隐含作者审美创造二者关系“隐含作者”,概念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斯提出来的,他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在作者写作时,他会创造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1)这就是“隐含作者”。我们把他看作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隐含作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那么作者到底如何创造自己在作品中的隐含形象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一、隐含作者概念的分析作者是执笔写作的人,存在于作品之外,隐含作者是作者的创造物,存在于作品之内

3、,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他的“第二自我”—隐含作者形象。为了构建对“隐含作者”的一种理解,有必要从这一概念最初的提出开始进行剖析。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在他(作者)写作时,他不是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而是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隐含作者”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我们阅读的东西;我们把他看作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3)布斯对“隐含作者”的界定,申丹已经作过细致而精微的分析(《何为“隐含作者”》)。布斯一方面将“隐含作者”视为真实作者所创造的“隐含的替身”、“第二自我”,另一方面

4、又认为“隐含作者”是读者在解读过程中推导出来的作者形象。申丹认为“隐含作者”是一个英明的概念,同时涵盖了编码(创作)和解码(诊释)的过程,既符合内在批评的要求,又使批评家得以考虑作者的意图、技巧和评价。然而,我认为导致概念混乱的恰恰是这种双重关注。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种种理解,可以大致概括如下:隐含作者是1真实作者创造的: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的向导:布斯2读者创造的:读者推测的作者,小于等于读者:查特曼、艾柯3等同于文本意义(巴尔)4赋予文本以意义者(尼尔斯)5叙事交流结构中的发话者:查特曼上述不同的理解使得“隐含作者”概念愈发含混了。例如第二种

5、情况(隐含作者是读者创造的),究竞创造隐含作者的是真实读者还是隐含读者?假如是前者,隐含作者就是一个无法讨论的概念,因为每一个真实读者都会创造一个不同的隐含作者,而且鉴于许多读者的“业余”身份,可以推测很多情况都是不靠谱的。如果是后者,那不过是把阐释的负担从“隐含作者”转移到“隐含读者”概念之上,什么也没有解决。但上述的分歧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对“隐含作者”概念的澄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真实作者、文本意义、读者等概念相关联的。毋庸置疑,从经验上来说,文本当然是真实作者“创造”出来的。并且,作者的创造往往不是无意识的创造,而是充分体现了他或她对文

6、学规范的理解和对意义生成的控制。二、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关系的探知“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作者现实人格的投影,是现实人格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某些侧面或互补性的体现,是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与理想化的建构。我们认为,隐含作者是一个既有别于现实作者的艺术现象,又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隐含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恰恰是作家的“艺术人格”,文本中所呈现的潜在的作者形象是作者的“艺术人格”的投影。所谓艺术人格,是指呈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作者的性格、心理、气质、能力与行为方式等特征的总和。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的现实人格往往是非常丰富、复杂

7、,甚至是矛盾对立的,隐含作者的艺术人格只是作者现实人格复杂性的某一方面或某些侧面的体现。按照布斯的提法,隐含作者是作者的/理想的、文学的0替身。那么,作为/文学的0替身,就意味着隐含作者是审美化的、蕴含有审美情感与体验的、甚至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的创造物。审美化又意味着要在现实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升华,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而抵达审美的境界。有关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许多研究者都有间接涉及,只是采用的是“隐含作者的立场”这一说法。如,申丹教授在论及“具体作品中的特定作者立场”的问题时指出:“在种族歧视方面,《声音与疯狂》中的隐含作者远比历史上的福克纳更为

8、进步,更加有平等的思想”;在《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一文中,她又指出:凯特,肖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