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资料

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资料

ID:5575849

大小:94.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7-12-19

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 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

2、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1 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2 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

3、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

4、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审美标准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也可看出诗人及诵诗人之志。群,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怨,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表示一种否定性的情感,意义:1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统一起来。2强调诗人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而把握住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第四节孔子论“大”内容:首先是一

5、个道德范畴。大所指对象不能引起主体对于自身力量的崇高感,只有一种敬畏之情,而且伴随一种神秘感。第五节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内容: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后代由此形成“比德”理论。自然美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思想、联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包含有意识形态的成分。第六节墨子的“非乐”内容:统治者喜好音乐,会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加重人民负担,衣食不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的灭亡。也否定文采美饰。意义:维护

6、劳动人民意义,值得肯定。但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加以否定式错误的。也包含有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思想。第七节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内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这个等级,他的人格美就能对社会风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人有共同的感觉器官,所以有共同的美感;人的心也是相同的,人对理义必定有相同的爱好。乐的本质是对仁义等道德的爱好,乐就是从对仁义的爱好中产生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艺术起源论。第三章《易传》的美学第一节《易传》和《易》象内容:《系辞传》认为,整个

7、《易经》都是象,都是以形象来表明义理。《系辞传》所说的象,当然不等于是审美形象。但是,可以通向审美形象。三点根据:1《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易》象是天地万物形象的模拟、写照、反映。艺术形象也是。不同在于前者的反映不一定是审美的,而艺术形象必须是审美的反映。2《易》象是以形象来说明义理,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象来表达情意。形象变了,情意也变了。3《易经》有一些爻辞,本身就是诗歌,赋比兴三体都有。第二节立象以尽意内容:和观物取象一样是象的重要规定。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连在一起,包含了这样一

8、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得清楚充分。特点: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识深远的,幽隐的。第三节观物取象内容:1说明了《易》象的来源。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2说明《易》象的产生,是一个认识,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3观物的方式。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不能局限于某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