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doc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doc

ID:55995970

大小:38.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5

上传者:U-25932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1页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2页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3页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4页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却忽略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的道德准则,让学生在学好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学会做人。德育教育似乎仅是语文老师,品德与社会老师,品德与生活老师的教学任务。虽然我们提出“德育为先”,但德育教育是否仅仅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其实,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它应该是每位老师不论教授的学科,不论所处的职位,都应时时,处处所承担起的教育义务。作为一名音乐学科的老师,在培养音乐人才的过程中,我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采用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不仅感受音乐的美妙,也能发现人性的闪光点,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一、从音乐基础知识入手,感受音乐的意义,感知思想内涵音乐基础知识内容中包括了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速度等等。而这些基本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便能塑造出某一音乐形象,体现出作者创作某一音乐作品的意图,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这些歌曲最细微处入手,感受音乐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让学生在艺术形象中受到情操的感化,在艺术美中接受德育教育。 例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这首歌曲出现在二年级上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没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对祖国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无法感同身受。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并结合播放歌曲的正谱,让学生仔细欣赏。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的音乐知识,如休止符、附点音乐符、三连音、力度记号、进行曲速度等,并适时讲解这些音乐标记体现出人们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的紧迫心情。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二、从歌曲的歌词入手,结合歌词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例如:在教授《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时,歌词写到: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向前跑,大家各自做什么,大家各自做什么,那就不同了。从歌词中引导学生感受无形的时间是多麽可贵。时间是不会停止的,同样的时间,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则一事无成。从而使学生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从而激励他们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多学本领,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三、在音乐欣赏中渗透情感因素,培养高尚情操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主要建立在“听”字上,在“静”中求思索,在音响中激起情感变化,产生思想共鸣。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即思想教育在艺术的求知过程中获得,在听、想、议、唱、动、跳、奏中摄取。例如: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欣赏乐曲《快乐的一天》,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并向学生说说《卖报歌》中那个卖报小女孩的故事,让他们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欣赏结束后,我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四、在音乐课外活动中寓德育于形式 音乐课外兴趣活动丰富多彩,如合唱、舞蹈等。学生在兴趣活动过程中,都将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单调枯燥的发声练习、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等。遇到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地鼓励,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困难,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当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如何去帮助。此外,学生参加比赛时,一般学生对比赛的名次比较敏感,都希望拿到好的名次,因此比赛时难免会有压力。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向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使学生知道“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学生克服心理负担,发挥出正常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总之,我们要清楚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谭颖三十家中心校2010年7月20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