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doc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doc

ID:56486517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24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doc_第1页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doc_第2页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doc_第3页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翟怡红甘肃省中医学校730050[摘要]:痰是人体体液的一种,是由于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1].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痰是诸痰饮疾病的总称,属无形之痰,其只表现出痰的特异症状而并无实体表现,且由其生成原因不同在性质上有寒、热、燥、湿、风等多种类型,又由于它所在脏腑部分不同而症状表现各具特点[2].狭义之痰是指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关键词]:痰证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中医药辨证施治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

2、形之痰是指咳嗽吐出的痰涎,所谓无形之痰,是在人体之内,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使人致病。出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或情忘不畅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便华液停留积聚。其病变由内向外,即先有痰气或痰瘀内结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也有久病不愈生痰而演变为痰病痰证者,故也称内疾,是为广义之疾。内痰可随气而行。随气滞而凝聚,王脏六腑皆有,从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病症,故中医有“百病兼痰”,“痰为百病母”之说。一、狂病治以滌痰狂病多因忿郁恼怒,不得宣泄,使肝阳气逆,郁而化火,郁火乘胃,津液灼而成痰,痰蓄结于阳明则发为狂症。故病人面

3、红目赤、两目怒视、喧扰不宁、胡言乱语、歌笑不休、打人毁物、不避亲疏、不食不眠、多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例一少妇,因夫妻经常欧打不休,正遇邻舍一杀人案,不日即惊恐万状,夜间突然冲出房门,弃衣而走,蹬高而歌,投之以礞石滚痰丸,每日2次,每次6克,服后每日大便4-5次,皆有粘液,并少量呕吐痰涎,可见无形之痰充实胃肠,方中青礞石攻陈积伏匿的老痰,大黄荡除实结开下行之路,黄芩凉心肺而清上越之火,沉香调达气机助诸药攻除积痰。服药3日后,精神萎靡,懒言无力,竟思眠入睡,日渐好转。后用平胃二陈汤加减调

4、治,以增过饮食,杜绝或减少痰症发生。二、眩晕从痰论治我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内容丰富,机理明确。《内经》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说:“上虚则眩。”“肾虚则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胃……”仲景论眩则以痰饮为先,他首创以痰饮立论,如《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五苓散主之。”刘河间治眩晕从风火立论,而朱丹溪继承发展了河间学说,以痰火立论,他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的入论点。总之古代医贤将眩晕系由风、火、虚、痰所致,而风、火、虚可以兼痰

5、;肝风为病,木旺必克脾土,脾虚则湿聚成痰;相火旺者,热灼津液而生痰;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灼津液,肾阳虚易水湿上泛皆能生痰,故“无痰不作眩”。例一中年男性,频发眩晕,发时头晕转旋,目闭眼暗,身转耳鸣,如坐舟车,头昏如裹,胸闷恶心,欲吐而不出,纳呆口苦,舌质略红,苔白腻。投之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加竹茹5g、连进3剂而愈。此案乃痰浊眩晕,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蕴而生热,灼津生痰,阻遏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眩晕。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且降逆和中,天麻平息虚风除眩,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尿除湿,陈皮理气调胃除痰,

6、少许竹茹清热止呕口苦,合奏化痰降逆治眩晕。三、中风化痰为要中风一症,重则中脏腑,轻则中经络。中脏腑尤其是闭症,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间痰鸣如拽锯,口噤气粗,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中经络常先有头晕、而后突然半身不遂或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言语塞涩。中风的病因,乃风、火、六欲与痰兼夹在一起:如情志不遂忧郁恼怒者心肝气郁可以化火酿痰,素体肥胖,酒食不节者可以积湿生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内热灼津液生痰。在治疗中不单要清火、熄风、化痰,切莫忘记除痰。痰去则窍开,昏迷渐醒;痰去则脉络通利,气血充盈,肢体活动正

7、常。四、癌肿之因亦寓痰宋代《圣济总录》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雍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气行则血行,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凝滞日久必成包块;况且痰在体内,亦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若气机失常,发生气滞,随之也发生痰阻,痰既阻塞不通,日久亦必凝结成块,所以气滞加上痰血痰瘀阻,构成肿瘤形成病因。海藻玉壶汤原是《医宗金鉴》治瘿瘤的方剂,由海藻、昆布、海带、半夏、陈皮、青皮、贝母、连翘、当归、川芎、独活组成,方能化痰软坚。五、末语无形之痰致病的治疗原则,正

8、如朱丹溪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次之患.”又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结,不作脓者,皆痰注也。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参考文献:[1]、期刊论文论温病中的痰证-新中医-2000,32(7)[2]、李保良中医痰证实质的现代研究2005(0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