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反应教学内容.ppt

消除反应教学内容.ppt

ID:57201160

大小:1.77 MB

页数:75页

时间:2020-08-03

消除反应教学内容.ppt_第1页
消除反应教学内容.ppt_第2页
消除反应教学内容.ppt_第3页
消除反应教学内容.ppt_第4页
消除反应教学内容.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消除反应教学内容.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5章消除反应(EliminationReactions)消除反应:是从一个化合物分子中消除两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一.反应的类型二.反应机理1.E1机理2.单分子共轭碱消除(E1CB)机理3.E2机理三.影响反应机理的因素1.底物2.碱3.离去基团4.溶剂四.反应的定向1.一般规则2.反应机理与定向的关系五.反应的立体化学六.其它1,2消除反应七.热消除反应反应特点1.羧酸酯的热消除反应2.Cope反应消除反应类型在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的原子或基团被消除,形成双键或叁键。1.β-消除(1,2-消除):消除反应类型从同碳

2、原子上消除两个原子或基团,形成卡宾:2.α-消除(1,1-消除):卡宾为6电子结构1.-消去反应又叫1,1-消去反应,得卡宾(碳烯)或氮宾(乃春、氮烯)1,3-消除:饱和碳原子进行亲核取代反应时,常伴随消除反应的发生:β—消除最为常见,应用最广。根据被消除的基团(或原子)又可分为脱氢、脱卤化氢、脱水、脱胺、脱卤素、脱氨等反应。第一节反应机理和定位法则一、反应机理β-消除反应是制备烯烃的主要反应之一。由于亲核取代反应的反应条件与其相似。因此,两种反应相伴发生。例如:根据离去基团和β-氢从分子中离去的顺序,分为三种机理:一

3、、β—消除反应3种消除机制----E1,E1cb,E2(一)消除反应的历程1.E1反应1.单分子消除反应(E1)机理反应活性:对于烷基:3°>2°>1°>CH3一、β—消除反应1、单分子消除反应(E1)历程v=k[RX]只有当形成的碳正离子比较稳定时,反应才能优先按照E1历程进行。在高极性介质中有利于E1历程。在E1反应中溶剂分子在反应中起很大作用,它即可作β-质子的接受体,也可向碳正离子作SN1亲核取代,所以亲核取代和消除常同时发生,并随溶剂极性和反应温度不同而有不同程度发生。醇在强酸作用下的脱水反应是按E1消除历程进

4、行:由于E1反应首先生成具有平面构型的碳正离子,它可以自由转动成最稳定的构象,所以缺乏立体选择性。醇在酸的催化下脱水和第三卤代烷在碱的作用下脱卤化氢等属于E1反应。E1反应常伴有SN1的竞争和重排产物的生成。按E1机理进行反应的实例:底物不同产物相同反应速率不同经过相同的中间体(1)(1)按E1机理进行反应的实例:(2)重排产物的生成:Wanger-Meerwein重排按E1机理反应的底物结构特征:形成稳定正碳离子的体系。3、E1cB—单分子共轭碱消除反应历程:V=k[RX]在碱的进攻下,β—H首先离去,从生成的碳负离子

5、(反应物的共轭碱)中离去基团带着一对电子离开,同时生成π键:3、E1cB—单分子共轭碱消除反应历程:消除反应究竟按何种机理进行,不仅与反应物的结构有关,还与进攻试剂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共轭酸共轭碱一般说来,有利于形成碳正离子者,有利于E1机理进行;而有利于形成碳负离子者,有利于按E1cB机理进行;中间的情况为E2机制。按E1CB机理进行反应底物结构特征:简单的卤代烷和磺酸烷基酯不起Elcb反应,1)当离去基团L不易离去,即C-L键不易断裂(如季铵),2)β-H又有较强酸性时,即在β-上有硝基、羰基、氰基等强吸电子时,如:C

6、OCH3,、NO2、Me3N+等,反应才可能按Elcb历程进行E1CB机理证明同位素交换(在碱的水溶液中消除DF)当反应进行一半时测定,产物中有(II)生成,表明H与D的交换发生,说明中间体C-的存在。3.双分子消除反应(E2)机理试剂进攻β-H,使之脱去的同时,离去基团带着一对电子离去,在α-碳和β-碳原子之间形成π键,反应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中性或带负电荷,如:OR-,OH-,NH2-,I-,RLi等。B-:L:鎓离子或其它吸电子基X-,OSO2-,RCOO-,NR3+,NO2-,CN-,SR2+等。1.动力学测定二

7、级反应υ=k[底物][:B]支持E2证据:2.同位素效应C-D键断裂比C-H断裂慢,若C-H断裂是决速步骤,那么氘代化合物速度慢kH/kD=6.7立体化学证明k反/k顺=100反式顺式遵守sayzeff规律,得热力学稳定的烯烃(带较多烷基的烯烃)E2反应所形成的过渡态和反应动力学与SN2相似,其区别在于亲核试剂在E2反应进攻β-H,而SN2反应中进攻α-C伯卤代烷、季铵碱等在强碱作用下所发生的消除反应主要按E2历程进行。按E2反应的底物特征:伯卤代烷、仲卤代烷、一级烷基季铵盐等。多数情况下E2历程中键的断裂和形成并非协同

8、的,而且有先有后,为此提出了可变过渡态理论E2、E1、E1CB的关系:L首先离去L与H同时离去H+首先离去影响反应机理的因素:1)底物E1机理EICB机理利于C+的生成减弱β-氢的酸性稳定C-的作用除此之外均按E2机理2)碱碱越强,浓度越大,利于E1CB、E2机理。反之,利于E1机理。3)离去基团离去基团越易离去,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