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doc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doc

ID:57310014

大小:23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8-1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doc_第1页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ornCurvalariaLeafSpot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过去一直危害很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黄早4为亲本玉米杂交种的扩大种植,该病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吉林、北京、天津等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1994年北京种植西玉3号,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减产20%~30%;1996年辽宁绥中县,1.8万公顷玉米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减产粮食800万kg。弯孢霉叶斑病在玉米抽雄后扩展蔓延迅速,严重植株,叶片布满病斑,甚至干枯,对产量影响很大。症状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

2、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形状和大小因品种抗性分为3类:①抗病型病斑(R):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无褐色环带或环带很细,最外围具狭细的半透明晕圈,以唐玉5为典型代表;②中间型病斑(M):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有较明显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明显的褪绿晕圈,以E28为典型代表;③感病型病斑(S):病斑较大,长2~5mm,宽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黄褐色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较宽的半透明黄色晕圈,有时多个斑点可沿叶脉纵向汇合而

3、形成大斑,最大的可达10mm,甚至整叶枯死。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有时极易与玉米灰斑病混淆。前者病斑黄色,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后者病斑灰色,多为长条状,病斑扩展一般不受叶脉限制。病原图3-4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病原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和不等弯孢霉C.inaeguacis,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丛生,暗褐色,不分枝,有隔,顶部多呈屈膝状,大小70~270μm×2~4μm,顶端和侧面着生分生孢子。分生

4、孢子淡褐色、灰褐色,棍棒形或椭圆形,少数呈“Y”型,向一端弯曲,多数分生孢子为3个隔膜4个细胞结构,中间两个细胞膨大,暗褐色,从基部向上数第三个细胞最大,两端细胞较小,大小为19~30μm×8~19μm,淡褐色。病菌生长最适温为28~32℃,对pH值适应范围广。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毒素在离体玉米叶片上可产生典型病害症状,毒素还可抑制玉米种子根的伸长,是一种对热稳定化合物。发生规律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靠近村头或秸秆垛的玉米植

5、株首先发病,且发生严重,说明玉米秸秆所带病原菌是第二年玉米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危害水稻、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田间带菌杂草也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之一。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约经7~10天即可表现症状,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条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温度的要求类似于玉米小斑病,为喜高温高湿的病害。玉米拔节和抽雄期正值7月上旬雨季,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该病又属成株期病害,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减弱,表现在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最感病。在华北地区,田间发病始于7月底至8月初

6、,发病高峰期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由于该病潜育期短(2~3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短期内侵染源急剧增加,如遇高温、高湿,则在8月下旬导致田间病害流行。此外,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病害控制此病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经过抗病性鉴定,目前在田间发病较轻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农大108、郑单14、高油115、CN95、CN165、亲试04、农大951、京垦109、中玉4号、中玉5号、中单120、京育2、中原单32、掖单12号、新黄单85-1、丹玉13号、掖单2号、新单15号、郑单7号、商单3号、沈试29、沈

7、试30、丹418、丹3034、锦试2号;发病较重的有:掖单13号、齐101、黄早4、西玉3号、怀玉1号、丹玉20号、沈单7号、鲁单8号、京早10号、试1243、京育3号和京单12号等。此外,应广泛收集抗病种质资源,积极培育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前期施足底肥,后期适时追肥,防止脱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3.药剂防治由于目前缺少抗病品种,一旦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后要及时喷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