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水分代谢.doc

植物的水分代谢.doc

ID:57329566

大小:139.5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8-12

植物的水分代谢.doc_第1页
植物的水分代谢.doc_第2页
植物的水分代谢.doc_第3页
植物的水分代谢.doc_第4页
植物的水分代谢.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植物的水分代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0讲植物的水分代谢和矿质营养考试要求1.渗透作用的原理。识记发生渗透作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阐明渗透作用的原理。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解释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3.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理解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描述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过程。4.合理灌溉。正确理解合理灌溉的原理、应用和意义。5.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识记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掌握溶液培养法的方法及其应用。6.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理解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阐述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

2、对独立的过程。7.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举例说出可再度利用元素和不可再度利用元素的区别。8.合理施肥。正确理解合理施肥的原理、应用和意义。知识整理一、水分代谢1.概念:水分代谢是指水分的、、和。主要吸水器官和部位:细胞壁:细胞结构特点原生质层:浓度差构成一个渗透系统细胞液外界溶液2.渗透吸水(主要的吸水方式)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原理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验证:实验举例:细胞3.运输: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部的输送到茎,再由茎输送到叶。1%—5%的水分用于作用和作用等生命活动4.利用和散失95%—99%的水分通

3、过作用散失,所产生的拉力,是的重要动力。原理:不同植物的不同,同一植物在亦不相同。5.合理灌溉应用: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灌溉。二、矿质营养大量元素:等9种;1.植物必需的元素微量元素:等8种。2.矿质元素的概念:除之外,主要是由从中吸收的元素。目前,科学家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种。吸收状态:3.吸收吸收方式:呼吸作用提供影响吸收的因素细胞膜上的4.运输:随着的运输到达植物的各个部分。离子状态:如可再度利用利用形式不稳定的化合物:如5.利用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如只能利用一次。功能:和。原理:不同植物所需的不同,同一植物

4、在亦不相同。6.合理施肥应用: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施肥。三、水分的吸收和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水分的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不同点吸收状态吸收方式决定吸收的因素吸收的动力相同点命题研究考点搜索出题方向解题策略渗透作用的原理。(2001年)考查能否根据渗透原理分析实际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渗透现象。把握渗透作用发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根据是否符合这两个条件判别是否发生渗透作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001、2002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分析比较简单,高考命题往往综

5、合考查学生对渗透作用原理、蒸腾作用的理解,且较多利用实验和图形考查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植物细胞结构,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除了把握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基本原理外,还需要重视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能力。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2001年)考查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与蒸腾作用的关系。注意全面、整体地考虑植物的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另外还需要综合分析水分代谢与矿质营养的关系。合理灌溉。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出题,总是结合矿质营养结合农作物生产实际命题。具体在灌溉时还要考虑节约用水,改进灌溉方法,达到用最少的水

6、获取最大的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2004年)考查能否识记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重点考查溶液培养法判断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和应用。把握溶液培养法是测定矿质元素是否是必需元素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实验方法采用对比法,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组是缺乏一种矿质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对照组是完全营养液。实验必须具备有利于植物正常生长的的环境。千万不要犯用单一元素培养的错误方法。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000年)考查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是否正确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的相对独立性;能否

7、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内因和外因。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要从内因和外因全面分析,分析外因时,要抓住温度、氧气浓度和pH的综合影响。另外因命题往往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关知识点融为一体,故解题时要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推理的严谨性。复习时要注意形成学科内知识网络。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2000、2003年)考查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特点,能判断分析可再度利用元素和不可再度利用元素的缺乏症的首发部位。进入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和不稳定的化合物存在的元素易转移和再利用,当培养液中缺乏该类元素时,植

8、物成熟部位分解释放该类元素并向新生部位转移,导致成熟部位首先表现缺乏症;而进入植物体内以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存在的元素不可再利用,当培养液中缺乏该类元素时,植物新生部位会首先表现缺乏症。正确理解上述原理能帮助分析判断具体问题。合理施肥。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出题,总是结合水分代谢结合农作物生产实际命题。需要分析不同植物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