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教学设计.doc

《陌上桑》教学设计.doc

ID:57851181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1

《陌上桑》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陌上桑》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陌上桑》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陌上桑》教学设计.doc_第4页
《陌上桑》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陌上桑》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陌上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乐府诗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3.朗读、背诵,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思想。 4.体会罗敷形象的特点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5.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识字解词,积累文言词语。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3.研讨争论,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得到有益于人生的思想昂收获。【教学重点】积累词语、熟练诵读课文、解读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引导

2、学生在解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一、简介“乐府”导入: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6解题:“陌上桑”的“陌”是“路”的意思。“桑”是桑树。标题的意思是:路边的桑

3、树。在男耕女织的时代,采桑养蚕、纺纱织布是女子的主要工作之一,本首诗就叙述了一个绝代佳人采桑期间发生的故事。二、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字音: 陌(mò)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ǒ)堕(duò)髻(jì) 缃(xiāng)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  著(zhuó)  帩(qiào)  踟(chí)蹰(chú)  姝(shū) 宁(nìng)  载(zài)  不(fǒu)  骑(jì)  婿(xù)  骊(lí)  系(jì)马尾  络(l

4、uò) 皙(xī)  鬑(lián)  盈(yíng)  冉(rǎn)  趋(qū) 2.学生反复朗读练习,读准字音,熟悉字形。要求学生在习字本上,把这些词语写两遍,达到会读、会写、会加拼音的目的。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特殊强调的字音。 1.学生做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课文读准、读熟,为背诵做准备。三、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内容,就不懂的地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准备:*好女:美女。*自名:本名。*喜,也做“善”:擅长,很会。*蚕桑:养蚕

5、采桑。*为:做成。*行者:过路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由于看罗敷,耽误了手中的活,回来后彼此抱怨。但,只是;坐,因为。 3.通读第一段,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罗敷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美 教师追问:(研讨:学习描写手法)6l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罗敷很美?(学生结合文本回答)——容颜美丽l除了外在的装饰之外,你还有什么发现?——“罗敷喜蚕桑”可以看出她乐于劳作。——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行为举止可见其美貌绝伦。l我们平时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常常会写这个人的鼻子、眼睛、头发、脸型等方面来写。不光我们,很多

6、名家也是这么写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三国演义》关羽)——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黛玉)——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

7、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鲁迅《故乡》中年闰土)l你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罗敷,眉目唇齿什么样。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把我们对罗敷的直接描写和本首诗中对罗敷的侧面描写,你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妙?——6侧面描写。它不直接写罗敷眉目唇齿什么样,而是通过写观者的行为举止来表现罗敷的无与伦比的美丽,这种艺术空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再创造的机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1.学生齐读、背诵这一段。 (二)第二段: 1

8、.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教师准备:*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3.探讨:你怎样看使君对罗敷提出的要求?使君的表现和第一段中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不同?——使君要求和罗敷“共载”,这是一个无礼、又无耻的要求。他仗着自己的有权有势,垂涎于罗敷的美貌,而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