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王云丽—《口语交际:交流对联走近对联》教学设计.doc

JS王云丽—《口语交际:交流对联走近对联》教学设计.doc

ID:58018432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7

JS王云丽—《口语交际:交流对联走近对联》教学设计.doc_第1页
JS王云丽—《口语交际:交流对联走近对联》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JS王云丽—《口语交际:交流对联走近对联》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口语交际:交流对联走近对联》教学设计桃源县太平铺中学王云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说与听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交流中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首先学生将自己课外收集的对联拿到小组内进行交流,每小组将本组最有代表性的对联提交全班讨论;然后根据推荐的对联,学生思考归纳,老师点拨,大致了解对联的历史、类型、特点等,再让学生做做有关对联知识的题,写写对联;最后引导学生欣赏名联,开阔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审美情趣,自觉继承发扬汉语优秀文

2、化。二、教学重点:重点:学生通过说、听、写等方式讨论交流、参与体验,了解对联的特点,学着写写对联。三、教学难点:难点:如何引导归纳对联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写简单的对联。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制学习卡片、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激趣据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曾有一位日本人向中国官员出句征对,句为: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这个出句不可谓不“刁”,它充分运用了离合、叠字之法造成一种“险”势,而且在内容和语气上充满了腾腾杀气,十足地表现出了入侵者的狂妄和嚣张。但中国官员竟凭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3、迅速对出了下联: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可称是中国特有的“国粹”“国宝”,它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一般的作用:点缀名胜、渲染气氛、针砭时弊、抒发胸怀等外,还能引经据典,传播丰富的文史知识。上自风流儒雅之文人骚客,下至引车卖浆之下里巴人,雅俗共赏,喜爱有加。(二)新课:1、说一说:交流会将全班分成六个大组,把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在组内交流,

4、说明搜集的渠道,喜爱的理由以及对联的作用(可从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上谈)。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联提交全班讨论(学生可借助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对联)。本环节以学生说和听为主,出示交流中要注意的问题(幻灯片1)。2、想一想:开心考场对联知识知多少?根据推荐的对联,学生思考归纳,老师点拨,大致了解对联的历史、类型、特点等。结合实例点拨对联的大致特点。对联知识大致特点归纳(幻灯片2)。3、练一练:快乐大本营(1)独立思考:牛刀初试(幻灯片3)(2)小组合作:比一比,哪组最先完成?(老师发放七张学习卡片4)4、赏一赏:浏览“名胜(名联)”(配音乐)(幻灯片

5、5)(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对联,对对联的了解加深了吗?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幅对联礼物,先帮忙把划横线处填完,可以吗?(幻灯片6)蒲松龄自勉的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四)作业思考:请你对对下联。上联:孙行者;下联?(幻灯片7)六、板书设计:对联故事: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对联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七、教学反思:本堂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故事也比较多,学生发言

6、的机会相对来说也多,因此本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比平常要高,收获较多。课后学生还在乐此不疲,表示还想上这样的课。但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上语文课本中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比上普通的语文课要难。本堂课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遵循我们认知的规律,并且课堂内也实施情感的教育——在对联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认为这也是我教学本课的初衷。但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也有困惑:①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资料的收集整理基本上由老师代劳,尽管提前两周就布置了收集对联,但还是只有少部分比较爱学习的学生

7、在收集。怎么培养大部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②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还是有许多少部分不闻不问者,老师到底该怎么调动学生(尤其是那些“观望”的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③口语交际课内容考试的可能性不大,到底要不要上?一期上几次比较合适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