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

四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

ID:58019208

大小:104.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4-20

四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1页
四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2页
四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3页
四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4页
四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会认“腊、浑、豚”3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4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会默写。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会默写古诗。4、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思,从诗人的心境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学习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意思,品味诗人的心境。2、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学习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思,从诗人的心境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说出自己的感受。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2、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揣摩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学习重点: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2.揣摩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旧知: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2、引入新课:今天,让

3、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齐读古诗《题西林壁》。师:这首古诗,大多数预习过的同学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A.解诗题,知作者B.抓字眼,明诗意C.多诵读,悟诗情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16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

4、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读准音,读通句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侧:cè庐:lú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4、请学生范读。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三、合作交流,理解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2、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

5、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4、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5、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6、师:

6、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四、反复诵读,感悟诗情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小组内诵读表演)2、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

7、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五、延伸升华,总结全诗1、延伸: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

8、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16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七、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高横岭远看事物要全面,客观近峰  侧低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