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pdf

“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pdf

ID:58295741

大小:777.7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4-30

“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pdf_第1页
“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pdf_第2页
“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pdf_第3页
“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pdf_第4页
“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1卷第3期墓础赦盲Vo1.11.No.32014年6月JournalofSchoolingStudiesJun.2014“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4一,j、丽日fj丽阴,屈博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摘要:“表演”是人类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之一,表演性是将仪式与教育连接在一起的枢纽。“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进程以人的身体或自我意识为起点,在参与者与仪式中的偶像之间、仪式参与者之间、仪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仪式参与者角色与自我之间等多重关系中展开。“

2、表演”观照也意味着仪式教育进程在虚拟世界与日常经验的不断矛盾与融合中形成。“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更多是一种加强仪式,通过模仿、原型提供等过程,形成作用于参与者身心的力量。关键词:释奠礼;表演;模仿;原型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4.03.002“表演”是人类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之一,它是作为生命存在者的人对某种角色的主动承担,即通过对角色的表现和显示而实现的以使他人确信为目的的自我投射、自我呈现。l1表演是仪式教育过程产生的根源,是

3、任何形式的仪式与教育相关联的纽带,而目前国内的仪式教育研究对之极少关注。此外,释奠礼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国家礼仪,并有公祀的较大规模,对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古代最重要的教育仪式,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过程之一。释奠礼上达于天子,下至于郡邑,享祀地方之广,奉祀人群之众,没有任何一种仪式能够企及。如此重要的仪式,至今尚未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本文结合释奠礼具体过程,对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进程进行探讨,以期为今日仪式教育的设计与发展增加中国元素。一、仪式教育表演性的获得(一)仪式表演性因素的发掘作为

4、人类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之一的表演,具体到仪式教育研究,有如下表现:第一,表演中包括表演者与观看者、表演过程、表演内容、表演空间布局等内容。表演问题的实质首先是人的问题,包括人的知识获取、情感状态、生命状态。第二,表演是一种理解与对话,在生活经验与仪式世界的冲突与融合、在参与者的多重关系中展开。第三,表演以人的身体或自我意识为起点,在多重关系中展开,包括参与者与仪式中的偶像之间、仪式参与者之间、仪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仪式参与者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等。在教育人类学领域,仪式的表演性是探讨仪式教育性及其教育功

5、能的重要标志。仪式的表演性是在其结构功能性基础上的超越,也是仪式在教育研究视域中的独特性所在。表演性的观照,意味着教育中的“仪式”发生了一种从消极性到建设性的转变。收稿日期:2014—01—12:修改稿收于2014—03—05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中国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BAA110010)。作者简介:孙丽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屈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孙丽丽,E—mail:sllsn@126.eom一12—孙丽丽,等.“

6、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在消极性状态下,教育中的仪式往往被认为能够削减参与者的主体性。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仪式的社会表现功能。基于这种视角,教育中的仪式与人类学的仪式研究类似,经常把仪式当作导入和破解社会的一种可操作、可分析、可拆解、可诠释的物质形态。许多古典人类学家是在将欧洲文化和宗教与其他宗教和文化尽心对比的过程中使用“仪式”一词,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者则完全相反,他们不满足、也不囿于仪式的宗教理解,而是通过仪式行为和活动来分析“社会”以及社会现象的自然特性。l2戈夫曼(

7、ErvingGoffman)的观点对仪式的消极状态有重大突破。戈夫曼认为旧有的仪式种类,比如面对超自然的神的替身而操演的那种仪式,或涉及长时期职责仪式的大典,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因而他抛开“标准化的、重复的行动”这一传统仪式概念,独具慧眼地审视了“那些最主要的行为素材”(眼神、走姿、坐态以及语言表达,无论一个人有无意识,这些都是他与情境相互间不断反馈的内容),从而致意于人际间“作为习惯”的简略仪式的研究,它由面对面的互动过程中小片段的行为呈现或接受所组成。继其后的道格拉斯(MaryDouglas)、

8、特纳(VictorTurner)、梅尔霍夫(BarbaraG.Myerhof)认为日常生活是例行的,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仪式是对日常生活的突破,是一种象征性的和富于表现形式的行动,一种制度化的创造特殊时空的手段。l3此时,仪式的创造性功能被予以充分关注。德国的教育历史人类学研究在关注到仪式表演性的同时,承接了人类学领域对仪式创造性功能的探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克里斯托夫·武尔夫(ChristophWu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