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体会.doc

“翻转课堂”的体会.doc

ID:58351382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6

“翻转课堂”的体会.doc_第1页
“翻转课堂”的体会.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翻转课堂”的体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兵团“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2014年12月1-2日,我参加了兵团在石河子第二中学举行的兵团“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参会者是来自各师的学校校长、主管教学的管理干部、教师代表。此次活动特邀原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现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及上海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做“翻转课堂”相关专业讲座,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课堂中的具体实施;选派石河子第二中学语文、化学、政治学科优秀教师现场授课。经过两天的学习,我感悟颇深:一、“翻转课堂”具体内容翻转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而言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

2、个阶段,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把知识的内化过程留给学生课下独立完成,这就导致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交流协作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传授知识”,在课下的自我知识内化过程中,学生由于缺少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动机,知识无法从根本上被学生内化到其认知结构中。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1)课下“知识获取”过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整体情况制作一些时间短、信息明确的微视频,供学生课前在家观看学习。学生完成“知识获取”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平台中完成一定的针对性练习,检查自己对于知识的掌

3、握程度并巩固学习内容,同时练习的正确率统计也会提交给教师,这样教师在上课前就提前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盲点区”,以确定课上应创立怎样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2)课上“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自己在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接受教师的启发和个性化指导。由于学生在学习提问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学习效率显著提高。教师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完成练习时产生的疑惑,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探究。二、对“翻转课堂”的感悟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

4、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2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二,教学信

5、息清晰明确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用萨尔曼·汗自己的话语来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

6、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

7、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