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

ID:58654227

大小:658.4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0-16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京)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油矿地质课程设计院系名称:地球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地质工程13-1班学生姓名:王可心学号:78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2016年8月20日目录前言油田地质概况第一章油层划分与对比第二章断裂及构造特征描述第三章沉积微相分析第四章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研究第五章储层流体分布特征分析第六章地质储量计算前言油田地质概况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在扬子准地台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白垩系—古近系断陷盆地,也是我国陆相盆地中典型的含盐含油气盆地。研究区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全盆地

2、中基底最深,沉降速度最快的凹陷,也是江汉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成岩中心,更是江汉盆地最主要的生油凹陷。潜江凹陷的面积约为2500km2,目前发现16个油田。图1-1本次综合训练的研究区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XY区块。该区古近系潜江组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油页岩、泥灰岩,鲕粒灰岩等,构造为轴向北东的断鼻。经分析,潜四段沉积时期该区开始形成背斜的雏形,在荆河镇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切割,形成了现今的断鼻型态。潜江组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四段,自上而下分别为潜一段,潜二段,潜三段和潜四段。潜四下以泥岩为主,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X

3、Y区主要含油层为潜四上E3q42油组。该组砂体发育,属于滨浅湖,滩坝沉积,储层物性好,孔渗率高。潜四上二油组厚度大约在80m左右,纵向上分为上中下三个砂组,八个小层,其中1-3小层属于上砂组,4-5小层属于中砂组,6-8小层为下砂组。各砂组之间均以较厚的泥岩隔层分隔,反映了三个水退水进的中期旋回。第一章油层划分与对比利用本区特殊岩性和电性标志层、稳定湖泛泥岩标志层、沉积旋回等依据,参考标准井地层划分方案开展精细对比,确定各砂组、各小层、各单层的顶底界线(深度)。地层对比成果表见附表1。在确定各井地层界线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解

4、释成果表判断砂体的归属,完成单井砂体数据表(W02-W15)。见附表2。第二章断裂及构造特征描述一、利用油层精细对比成果,在地下井位校正和海拔深度校正的基础上,编制4小层和6小层的顶面构造平面图。图2-16小层顶面构造平面图图2-24小层顶面构造平面图二、4-2、8-1单层砂体顶面微构造图编绘井斜校正:井号W08W11W13W15顶深(m)校正前校正后校正前校正后校正前校正后校正前校正后4-28-1表3-14-2、8-1砂体顶深井斜校正海拔校正:斜井的井斜角较小,且潜四上二油组厚度有限,顶深差值为1m左右4-2单层海拔校正

5、8-1单层海拔校正井号补心海拔(m)测量顶深(m)顶深海拔(m)井号补心海拔(m)测量顶深(m)顶深海拔(m)W0234W0234W0335W0335W0434W0434W0536W0536W0635W0635W0734W0734W0835W0835W0936W0936W1035W1035W1135W1135W1235W1235W1336W1336W1536W1536分析:由上图可知4-2单层砂体沿断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由于W03、W05、W07井无砂体分布,将区域划分为两部分砂体,中间部分尖灭,砂体连续性差。而8-1单

6、层砂体沿断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砂体在全区域内分布稳定,厚度变化较为均匀,连续性好,呈背斜构造。第三章沉积微相分析根据已知的沉积学背景及岩性特征分析,研究区潜四上二油组主要发育滨浅湖、坝砂、滨浅湖泥三种沉积微相类型。滩砂厚度一般小于1m,坝砂厚度一般在1m以上。根据单砂层厚度及测井曲线特征(电性特征),开展单井剖面于连井剖面的沉积微相分析,编制过W02,W03,W05,W09,W12,W15井沉积微相剖面图。成果图见附图1。由附图1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坝砂厚度明显大于滩砂,而且在区域内连续分布,厚度稳定,其中3-2,8-1

7、单层特征尤为明显。而滩砂厚度薄,数量多,仅在局部分布且不连续。通过分析4-2和8-1单层砂体沉积微相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4-2以较薄的不连续坝砂沉积为主,而8-1以厚层连续沉积为主,这一特征与两个单层砂体顶面的特征一致,很好的解释了这两个砂体的顶面构造平面图的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研究一、测井物性解释模型的建立利用W16井的岩心资料、储层物性分析资料以及所读取的声波时差测井值,建立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模型,孔隙度与渗透率模型分别见图4-1,4-2。取心筒次岩样编号岩性描述孔隙度(%)密度(g/cm3)渗透率(

8、mD)声波时差(μm/s)11灰色粉砂岩22灰色泥质粉砂岩3浅灰色粉砂岩4浅灰色粉砂岩5褐灰色油斑粉砂岩6褐灰色油斑粉砂岩7褐灰色油斑粉砂岩8褐灰色油斑粉砂岩9褐灰色油斑粉砂岩10褐灰色油斑粉砂岩11浅灰色粉砂岩表4-1W16井岩心物性分析成果表图4-1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模型图4-2渗透率解释模型公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