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第四章ppt课件.ppt

地震概论第四章ppt课件.ppt

ID:58810750

大小:5.26 MB

页数:62页

时间:2020-10-01

地震概论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1页
地震概论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2页
地震概论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3页
地震概论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4页
地震概论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震概论第四章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节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第二节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第三节反演问题第四节反演地震层析成像与地球内部三维结构第四章地球内部的结构作者:赵克常第一节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一、探索的历史在古代,地心被神化地描绘成地狱之火。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过球形大地的观点,埃拉托色尼则第一个用几何方法给出了地球赤道的长度。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才宣告确立。1666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对地球认识的新阶段的开始。牛顿和惠更斯同时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扁平赤道隆起的椭圆的理论,牛顿的重力原理也提

2、供了测定地球密度的一种途径。把整个地球内部的平均性质与已知岩石的密度比较,可以得到对地球组成情况的初步近似估计。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什勋爵确定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45,比普通岩石的密度大一倍。差异如此之大,表明在地球内部决没有空洞,那里的物质必定是非常致密的。另外一个有关地球内部状态的重要线索是由日月引力造成的海洋潮汐提供的。如果地球内部差不多都是液体的话,地球的岩石表面将像大洋潮汐一样涨落,其结果是在海岸边会看不到潮的涨落。1887年一个优秀的地球物理学家乔治·达尔文从主要海港的潮的高度得出结论:“认为地球内部是流体的假说不可

3、取”。他推理地球深部的总体刚度虽然不像钢那样大,但仍是相当可观的。经过进一步精心推敲,地球物理学家们作出了简单曲线,估计从地表到地心巨增的压力对密度的影响。1897年维歇特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地球内部可能由围绕着一个铁核的硅酸盐地幔组成。1902年在柏林发表的一张地球内部略图这个地球的早期模型具有固体地壳、弹性地幔和固态核在20世纪地震仪广泛使用确认了层状结构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构造。例如19世纪地球物理学家推断地核为液体,但20世纪发现在液体的核中还存在一个固态内核。 没有一种地质研究技术能与记录地震波探测地球相比。我们怎么应用地震波

4、去透视地球内部? 为了寻找答案,首先要研究地震图。作者:赵克常二、地壳的探究1.一个误区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地球内部是液体,地壳是表面凝固着一层硬壳。而现在很多人形象地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当然地壳就比作蛋壳,所以,地壳总给人一个内软外坚的印象,这样理解显然错误,因为现代地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部大多数深度的介质一般比钢还硬,地壳下面并不软。然而地壳一词已沿用许多年,地学界也不打算再改。但请大家记住,它仅仅是指地球的最外固体层,并不是刚度较强的硬壳的含义。2.地壳底部的发现克罗地亚的扎格瑞布地震观测台的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分析

5、1909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地震的地震仪记录的P波和S波时,注意到有些波似乎比设想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到达得晚一些。为了解释这个延迟,他假定朝下走的P波和S波沿着深约54千米一个界面被折射上来。以后的研究表明,这个被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或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的界面是全球现象,虽然它的平均深度一般比54千米小而且并不总是一个急剧过渡。这个界面把地壳和其下的地幔分开。1909年:莫霍面的发现(Mohorovicic)1909年:莫霍面的发现(Mohorovicic)地壳的厚度在全球各处是不同的。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度为35公里,但横

6、向很不均匀,如我国青藏高原下面的地壳厚度达60~80公里,而华北地区有些地方,还不到30公里。海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8公里。在大陆的稳定地区,地壳厚度约为35~45公里,一般分为两层。上层的P波速度由5.8~6.4km/s随深度增加到下层的6.5~7.6km/s。但增加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有些地区,上下层中间存在一个速度间断面,叫康拉德(Conrad)面,或C界面。但在另一些地区,观测不到来自C界面的震相。由地壳下部到地幔,波速增加一般是很快的,P波速度由7km/s在几公里的深度内很快增加到8.0~8.2km/s。M-界面的细

7、结构现在仍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作者:赵克常3.大洋和大陆地壳的区别地震观测表明,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的厚度不同。当地震仪能记录绕地球漫长路径传播的地震波时,通过洋底和通过大陆的地震波波型明显不一样,从而清楚地展示出地质构造的差别。这些波型也提供了一种得力的方法,能从远处观测和分析地震波沿途主要地质构造的情况。如果知道深部地球介质的性质,我们就能从理论上预测相应观测到的面波的波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倒过来的,我们先观测到某种波形,然后试图从波形推断出沿漫长传播路线所经过的岩石性质的平均状态。面波通过地球表面的路径通常既穿过大洋

8、,又穿过大陆。但在特殊情形下,有些地震台能记录到仅通过大陆地壳或海洋地壳的纯路径面波。穿过大洋和大陆的地震波的不同波形(上)加利福尼亚伯克利的一个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地震图,可看到阿拉斯加地震沿大洋路径传播的勒夫波脉动(G脉动)(时间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