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承受之重.doc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doc

ID:58975015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6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doc_第1页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doc_第2页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doc_第3页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doc_第4页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伴随着年终的“钱学森之问”,2020年教育界的热闹似乎到达了一个极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对教育振聋发聩的质疑。是啊,无论你说教育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这个问题回答不了,就是一个大问题。  2020年有多次机会到某教育强省出差,每次都能听到一些关于同一个内容的消息,我知道,一个新的潮流正在悄悄涌来,令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害怕。其实也就是闲聊,聊到孩子,朋友轻描淡写地说,高二,正准备出国呢!我心想,是不是怕对付不了国内的高考?再一问,人家的小孩子都是省内“四星”学校实验班的,还是“自己考进去的”,毫无疑问属于精英之列。

2、我很担心地问:“不怕孩子过早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而与自己生分?”“总比在国内大学浪费四年要好啊!”几乎如出一辙的回答,愤愤中还有一种终于熬出头了的感觉,“在国内上了那么多年中小学,你不觉得窒息吗?”我知道,他说的是应试之压。  作为社会的个体,当他无法改变环境时,就选择环境,这几乎是本能。  可是,18岁到22岁,是一个人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发展自觉觉醒的年龄。这个年段精英的教育流失,对一个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样流失下去,中国还有自产杰出人才的希望么?  更让人不好想的是,这些选择,都是我们教育界最为优秀的教师、校长所做出的。    一  

3、  虽然“钱学森之问”是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年底才集中透露出来的,但早有人把其中的一块板子打在了文理分科上。  2020年底,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提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建议,认为文理分科是我们获不了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热点话题再度被挑起,再加上2020年年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否应取消文理分科的论争延续了大半年之久。  其实,这种仅仅基于课程学习是否应文理分科的争论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文理分科纵有种种不是,但它并不是症结所在。只要看看我们的

4、近邻日本,同样也是文理分科教育,可从1949年起,就屡有斩获诺奖者。对比一下课程体系与考试方式,日本的高中虽然也文理分科,可是高考有很大的不同,分两步进行,第一次是资格考试,类似我们的高中会考,涉及的是高中必修课程;通过之后,才能参加第二次考试,一般由大学根据各校的专业特点和要求单独出题,考试范围主要是中学选修课程①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由此可见,要出尖端人才,最为重要的不在于文理分不分科,而在于我们的评价选拔机制实际给了学生多大发展个性与兴趣的可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了学生的差异?  

5、眼下,我国的高中新课程尽管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但从基本结构和方向来看,的确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选择空间,遗憾的是,课程体系并不是指挥棒。作为指挥棒的高考方案各省(区、市)相继出台,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因袭了文理分科模式。课程改革者期待的学生课程选择的多样化实际上仍然趋于二元化。  人才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自然决定了基础教育的活动形态。只有招生方式和标准的多样化,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发展个性化。  其实,中国的高校招生与考试制度30年来一直在改革,可为什么仍难以有重大突破?  前不久,北大正式出台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并公布了全国39所中学名单,目的是,“为不同

6、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的优秀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北大接受教育。”②  改革的初衷很好。中国太需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了。不客气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力不足、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贫乏以及各种课程教学改革的失败,与考试体制、招生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选拔机制不能给真正的人才、偏才、怪才以脱颖而出的机会,最终的人才体系只能趋于平庸。在这个机制下的基础教育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虽然之前高校早有自主招生的试点,但不是如此一对一的形式,也不是以中学校长名誉与人格担保推荐的方式。  不过,仔细琢磨一下

7、,这个改革显得很有保留。虽为“自主招生”,但还是要参加高考的,不过是给了30分优惠。30分,能让类似钱钟书这样的怪才、偏才跨越这个门槛吗?有经验的老师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分数差距至少是100多分。保守的原因不言自明——因为这同时也是一项很有社会风险的改革,是迈向“雷区”的一步。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幅度的政策松动,已引来无数质疑与反对之声。  这些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试想,区区一个校长的“名誉与人格”,能抵挡得住社会的权力滥用,能弥补得了中国诚信制度的缺失吗?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果然,改革的

8、结果“很平稳”:河南省实验中学推荐的三名学生,成绩稳居年级前三名;南开中学校长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