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格言.doc

康熙教子庭格言.doc

ID:59442238

大小:2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23

康熙教子庭格言.doc_第1页
康熙教子庭格言.doc_第2页
康熙教子庭格言.doc_第3页
康熙教子庭格言.doc_第4页
康熙教子庭格言.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康熙教子庭格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白晋在报告中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

2、射、游泳、火器等等。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见识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傥,自号“十全皇帝”。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业绩。所有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这本珍藏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在此,特整理一些以飨各位读者:庭训格言(一)心欲小而胆欲大【原文】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语译】庭训道:凡是在无事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

3、状态以便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如果在有事的时候,能够像没事一样泰然自若,静定自己的思虑,那么,事情就会在迎刃而解中自然消失。古人说:“心要小而胆要大”。遇事都应该如此啊。【研析】“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谈的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有事之时,却如无事”,谈的是遇事不慌,从容应付。如此为人处事,实则是谙熟相生相克之理。事情的发展轨迹是循环往复的,无事之极必将有事,所以不能懈怠;有事之极必将无事,所以未可焦躁。所以,你无事,我就像有事一样,形成一种平衡,你有事,我就像没事一样,也是形成一种平衡,这实际上是阴阳平衡在为人处事上的运用。

4、这种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谓不大矣!康熙皇帝一生文治武功,政事浩繁而能举重若轻,非有三头六臂也,只不过是具备良好的心性而已。老子曰:善行者无辙痕。通晓圣贤之理的人,做事情大概都有点与众不同吧。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三):自任其过大人之为【原文】训日: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语译】作为一个人我们谁能没有过失呢?只是人们有了过失,往往不愿意主动正视过失承担责任。我就不是这样的。

5、平常和人闲谈偶有因为遗忘而错怪他人,察觉之后,我一定会主动承认错误,并且说道:“这是我的过错啊!”正因为这样,有时候竟至于使人大为感动并且觉得不安起来。大凡能够主动正视过失承担责任的人,大多是德行高尚的人。【研析】凡人孰能无过?这个道理恐怕小学生都知道吧!但是“主动正视过失并承担责任”为什么就那么难呢?这不是不明白“主动正视过失并承担责任”的好处,而是个面子的问题。人嘛,多少都有点虚荣心,要面子,唯独大陆的中国人特别的要面子,和我们同一时代的台湾人、韩国人、日本人就比较敢于认错,这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分析起来会有这个原因那个原因,说到根子上呢,实际上就是台

6、湾人、韩国人、日本人还保留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比较的知道在天地之间人的渺小,比较的相信大千世界自有神明主宰,人就是人,不是神,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修正错误啊,所以“主动正视过失并承担责任”就不会感到那么丢人。大陆中国人浸泡在中共的无神论的污水里许多年,什么人定胜天呀,什么与天斗其乐无穷呀,整个不知天高地厚,地位低的不敬神明,地位高的装扮神明,结果造就一个个妄自尊大的大陆人,这样的人要他“主动正视过失并承担责任”,自然比较困难一些,因为不信神也就不信活着的目的就是不断的改过,对于改过当然反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中共抱有任何幻想,指望他自己检讨自己,都只不过是

7、一厢情愿罢了。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六):好坏出自一念  【原文】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样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语译】康熙庭训说道: 为人处世,应当常存喜悦安详之气。内心喜悦安详周围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悦就容易产生善念;忿怒就容易产生恶念,所以古话说道:“人只要一产生善念,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吉样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一产生恶念,即使还没有行恶,凶邪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心得】 这则训言,不啻

8、是那有名的水结晶实验的注脚,日本江博士通过水结晶实验证实:一、水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