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诗意作文的阳光.docx

享受诗意作文的阳光.docx

ID:59639997

大小:13.2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1-16

享受诗意作文的阳光.docx_第1页
享受诗意作文的阳光.docx_第2页
享受诗意作文的阳光.docx_第3页
享受诗意作文的阳光.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享受诗意作文的阳光.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享受诗意作文的阳光  叶圣陶先生提倡学生作文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表明作文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会说话,你就会作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呼作文难写,老师叹作文难教,亦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包袱?几年来,笔者带领“诗意语文”课题组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激:作文出题竞标  无论是以前的命题作文,还是现在的话题作文,我们发现,题目出得再新颖,总有些学生还是感到无话可写,有时候老师越逼,学生越是不会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要求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有些人往往有抵触心理,所以找不到写的感

2、觉。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打破了这种由老师出题的传统套路,而是大胆采取一种开放式做法,让每个学生先自己拟作文题,然后在全班进行竞标,由出题者说出所拟题的缘由,最后全班学生举手表决,评选出“十佳作文题”,供大家选择来写。这样一来,就充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内驱力,由被动变主动,写起作文来就津津有味。  例如,在学习必修第三单元的散文之后,笔者布置大家各拟一个作文题,看谁拟得好。想不到大家的积极性前所未有的高涨。经过“说题”环节之后,大家举手表决,“身后是阳光”、“风中亮出年轻的旗”、“泪,落在笔尖”、“这一夜,雨疏风骤”、“回眸中的幻想”、“带不走的精神”、“时光转角处的注目礼”等一批

3、极富诗意的作文题脱颖而出,走进学生期待的心田,笔者分明地感觉到此时的写作已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  二.觅:做生活的有心人  人们常说,写作于生活。可见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多么密切。但面对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很多学生却熟视无睹、甚至无动于衷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往往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揭开生活表层的那块纱布,也就无法发现生活中值得写的东西。于是,我们常常利用课余的时间带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活。三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寻访中山名人故居”、“走近坦洲民营企业家”、“与坦洲镇教育界老前辈面对面”、“泉林山庄行”等各种活动,通过深入调研、采访,学生有了一手材料,其作文一改过

4、去的无病呻吟、枯燥乏味,变得有血有肉、非常丰满了。  另外,笔者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深入生活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例如,布置学生去市场买一次菜,买菜时要学会和对方讲价,然后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既要有人物语言的描写,也要有人物心理的刻画,还要有周围环境的渲染等等。生活是充满阳光、充满诗意的,让他们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生活,他们不仅觉得有话可写,而且越写越生动。  三.评:学生唱主角  作文批改一向以耗时多、效率低而令师生谈作文而色变。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所致,用过长的时间和空洞的分数拉开了作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简单

5、地说,就是评改过程要让学生来唱主角。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互评互改的方式,将全班学生每一次的大作文都张贴于教室,让学生互相评改。每次评改都有一个主题,教师围绕主题制定好评改标准,并抽取一至两篇示范评改。每个学生要求评改三篇文章。学生评改完后,将所有作文收上来,教师一一进行查阅,并作简评。对于评价不当或用语过于偏激的,则适当给予引导和纠偏。  四.拓:耕耘成长的绿洲  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文教学改革,学生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课余创作,时常与老师一起探讨。为了保护这份难得的积极性,笔者在班级创办了《诗意语文报》,还在教室后墙开辟了一块《诗意语文园地》,为优秀

6、的习作开垦成长的绿洲。另外,一部分学生还自发组建了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后来发展成文学社。在这些平台和活动的引导下,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劲头越来越足,读报、看书、作读书笔记、写作已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常态。正是在师生共同的呵护和耕耘下,一株株小草在这片绿洲上逐渐成长起来,一篇篇习作登上了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报刊杂志。每当收获成功的喜悦时,他们总不忘将满腔的感激之情化作生动感人的文字。  说到底,作文教学其实并不难,学习写作也不难。关键是要找准激发学生写作的点,还原写作的基本形态,让学生在自由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生命的感动,并将其内化为学生写作的动力。那么,作文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倾吐心声、

7、抒发性灵的舞台,成为学生精神的栖居所。方铁民,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中山。本文编校:艾永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