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究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究

ID:6037557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31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究_第1页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究_第2页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究_第3页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究_第4页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问题探究  移民问题一直是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在两汉时期,已存在大规模移民的现象,而入迁河西地区则是汉代移民的重要方向。一、河西成为移民地所具备的条件河西地区之所以能成为移民地,与其地理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河西南部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连山脉,是由一系列成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覆盖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河西地区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其北侧为山地和阿拉善高平原。自东向西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这里山地地形起伏

2、较小,逐渐趋于平缓,可以算作准平原,有利于当地农业与畜牧业发展。《史记索隐》引《西河旧事》载:“祁连山有仙树,人行山中,以疗饥渴者,辄得之饱,不得持去,平居时不得见。”另《元和郡县图志》载匈奴失掉祁连山时悲痛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由此可见河西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7除此之外,河西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必经之路,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要的路段之一,同时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内地农耕民族交往联系的通道。在这里,东西文明碰撞交汇,各民族交流融合。河西地区不仅是保护中原的天然屏障,也

3、是中原王朝势力鼎盛之时,特别经营的西进道路上的中转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代统治者在河西地区依险设关,保卫边疆稳定。据《汉书·晁错传》,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就提出:“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来。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的移民河西的建议。但由于当时中央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各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分庭抗礼,以至诸侯国禁止自己所属人口迁出;外加匈奴不断南下侵扰边疆领土,中央无力抵抗,导致此计划无法推行。直到汉武帝时期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武帝时期采取

4、推恩令、附益法等措施,使诸侯王割据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加之汉初六十多年来休养生息,到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开始不断对匈奴用兵。经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三次大战,汉朝先后收复河南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并迫使“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7《汉书·西域传》载,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以后,“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当然,只有屯田卒将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设施建成,有了物质基础,才能“徙民以实之”。即是说汉王朝推行屯田政策,从而为移民入迁河西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

5、武帝于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年—前117年)掀开了移民入迁河西的历史篇章。二、河西移民的类型从总体上讲,河西移民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属于强制性移民,它是由汉政府运用权力和财力组织百姓进行移民,其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汉代强制性移民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1.戍卒、田卒及其家属:政府为了保卫边疆而组织的移民。汉王朝为实现“隔绝羌胡”的目标,在河西地区修建长城烽燧,派大量戍卒戍守。同时随着河西地区进一步地开发,政府又派遣大量田卒进行屯田工作。为了稳定军心,政府鼓励戍卒、田卒携带家属在河西定居。戍卒家属在当地进行农耕,发展农业,也促进了

6、河西的开发。2.战俘:汉武帝时期,汉匈争战多年,汉王朝所虏获的战俘众多。史书中有大量关于汉捕虏匈奴的记载。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如何安置这些战俘呢?《汉书·武帝纪》中颜师古注:“张掖所置居延县者,以安处所获居延人而置此县。”7由此我们可知大量战俘被安置在河西地区从事畜牧业。他们为河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也贡献了力量。3.罪犯及其家属:《汉书·地理志》提到“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可见河西也是流放罪犯及其家属的地区。《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载,征

7、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戾太子兵变被平息后,武帝对“诸太子宾客尝出入宫门,皆坐诛。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无论在西汉,还是东汉时期,罪犯及其家属在服刑期结束后,没有充足的钱财支持他们重回故土,加之他们早已适应河西地区的生活,不愿离开,便定居此地,成为当地居民。4.受灾的贫民:在汉代,通过安置灾民到非灾区就食的方法,也是移民入迁河西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治通鉴》卷十九载,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

8、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实古人都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思想,我们认为受灾的贫民或许根本不愿意迁移,但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汉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运用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