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 (2).doc

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 (2).doc

ID:61561360

大小:21.5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1-02-28

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 (2).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 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告状频率越来越高,而我也一直教师整天忙于充当“警察官”处理“告状”问题。从早上到傍晚告壮现象一直在演绎:早上玩桌面玩具时因抢玩具而告状。吃点心时,有的幼儿告状有小朋友将饼干放入杯中,蘸牛奶吃。(先前我说过不能这样吃。)集体活动时,有因抢位置而告状。比如说:刚刚一个小朋友坐的是这张椅子,但当他中间去解小便或是喝水时,别人做了他原来的椅子,他就告状:“老师,××小朋友坐了我的椅子。”户外活动时,告状现象更是频繁:“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打我。”(可能是不小心碰到了。)“老师,他在大型玩具上倒着爬。”……幼儿告状其目的性

2、是什么呢:我也尝试的网上去找了资料,发现告状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动机: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找大人的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成人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三是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四是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五是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上这五方面,都是幼儿“告状”的直接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幼儿告状现象如此频繁呢?第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形成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思维的经验性、片面性、表面性、固定性、近视性,使得幼儿在看问题时不够全面透彻,不会辨证地思维,从而产生各种疑惑,“告状”便

3、是解决疑惑的一种方式。第二,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使得幼儿形成了初步的评判标准,并且将这些标准跟周围的事情做出比较,当他们发现有不符合的现象时,便会通过“告状”的方式向教师倾诉,以期望从教师那里得到明确的评判标准。第三,幼儿意志行动发展目的独立化和发展动机的社会化是幼儿“告状”行为形成的条件。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幼儿“告状”行为形成的意义随着幼儿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幼儿的行为逐渐由无目的性向有计划性发展。意志行动的内化水平不断提高,虽然这种意志行动的过程依然表现为直接的外显的行动,但行动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动机。有目的的“告状”就是幼儿意志行动的

4、发展的表现。也许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作为教师应该因人、因地、因事而异的有效策略,采用随机教育的方式有效地处理幼儿“告状”问题。从而进一步帮助幼儿尽快逾越社会化发展的心理障碍,促进幼儿社会生存经验的积累与丰富。这还有待我继续观察分析,从而解决这类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