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寡妇,杜荀鹤.docx

山中寡妇,杜荀鹤.docx

ID:61992081

大小:28.9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4-09

山中寡妇,杜荀鹤.docx_第1页
山中寡妇,杜荀鹤.docx_第2页
山中寡妇,杜荀鹤.docx_第3页
山中寡妇,杜荀鹤.docx_第4页
山中寡妇,杜荀鹤.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中寡妇,杜荀鹤.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山中寡妇,杜荀鹤篇一:杜荀鹤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

2、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坦坷,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

3、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写过一首哲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船

4、到险处,船家心存警惕,严防意外,所以常常是有惊无险,平安渡过;反之,船到了“平流无石处”,驾船者却往往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结果导致船翻人亡的惨祸。的确,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当挫折与困难堵住前进的通道时,人们能努力拼搏,发掘一切潜能,最终顶住重压,开拓新的境界。可一旦进入坦途,却容易春风得意,甚至忘乎所以,以致“阴沟翻船”。正所谓“成就穷苦日,败事得意时”。诗人意在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居安思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孔子主张“安而.危,存而.亡,治而.乱”;孟子也说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越是胜利的时候,越要力戒骄傲自满;越是成就辉煌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清醒。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难免会麻痹大意,松懈斗志,以至堕入危险的境地。这些自然的、.的、政治的常识,就是《泾溪》诗所揭示的道理。可以说“平流无石防沉沦”是一个国家、一个.、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潜在素质。这种

6、素质是一个国家强大,一个.进步,一个民族兴旺,一个企业发达,一个人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篇二:2021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2021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8分)对话:寻找上海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

7、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今天许多上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

8、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1)楼宇间透出的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2)这股气流被割断,我们(3)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今天,我们也(4)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